回主页
古书房 · 诸病源候论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诸病源候论 >

之三十二-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一、痈候

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不调,则六腑不和。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之间,累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矧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气者,孔,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聚积成痈。腑气浮行,主表,故痈浮浅,皮薄以泽。久则热胜于寒,热气蕴积,伤肉而败肌,故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患在表浮浅,则骨髓不焦枯,腑脏不伤败,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所以然者,体虚热而荣卫痞涩故也。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胆。此由脾胃虚热故也,年衰亦发痈疽,腑脏虚热,血气痞涩故也。

又,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体痈,痈成,九窍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诊其寸口脉,外结者,痈肿。肾脉涩甚,为大痈。脉滑而数,滑即为实,数即为热,滑即为荣,数即为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即为脓也。脉弱而数者,此为战寒,必发痈肿。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当发痈肿。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肺肝俱到,即发痈疽;四肢沉重,肺脉多即凡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洗渐恶寒,若有痛处,当有痈也;此或附骨有脓也。脉弦洪相薄,外急内热,故欲发痈疖。

凡发痈肿高者,疹源浅;肿下者,疹源深。大热者,易治;小热者,难治。初便大痛,伤肌;晚乃大痛,伤骨。诸痈发于节者,不可治也。发于者,百日死;发于者,四十日死也。

脉有肿痈在足心,少脉,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头明脉有肿痈在,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股太脉有肿痈在足太,七十日死;发脓血,百日死。膊太、太脉有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足少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手明脉有肿痈在渊掖,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发肿牢如石,走皮中,无根,瘰 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热乘之,时有发者,亦为痈也。又,手心主之脉气发,有肿痈在股胫,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又有痈在腓肠中,九日死也。

《养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为黄疽,又为又云:人汗入诸食中,食之则作疔疮、痈、疖等。

二、痈有脓候

此由寒气搏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乃成痈。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坚者,未有脓也;按之半坚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肿上,不热者,为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凡觉有脓,宜急破之;不尔,侵食筋骨也。

三、痈溃后候

此由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乃成痈。凡痈破溃之后,有逆有顺。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药而呕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项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脱者,五逆也。除此者并为顺也。此五种皆死候。

凡发痈疽,则热流入内,五脏焦燥者,渴而引饮,兼多取冷,则肠胃受冷而变下利。利则肠胃俱虚,而冷搏于胃,气逆则变呕逆;气不通,遇冷折之,则变哕也。

四、石痈候

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久久热气乘之,乃有脓也。

五、附骨痈肿候

附骨痈,亦由体痈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

六、痈虚热候

此是寒客于经络,使血气痞涩,乃结肿成痈。热气壅结,则血化为脓。脓溃痈瘥之后,余热未尽,而血气已虚,其人吸吸苦热, 虚乏,故谓之虚热。

七、痈烦渴候

痈由寒搏于血,血涩不通,而热归之,壅结所成。热气不得宣泄,内熏五脏,故烦躁而凡痈肿热渴引饮,冷气入肠胃,即变下痢,并变呕哕。所以然者,本内虚热,气逆,故呕;呕而气逆,外冷乘之,气不通,故哕也。

八、发痈咳嗽候

夫肺主气,候于皮。气虚腠理受寒,寒客经络,则血痞涩,热气乘之,则结成痈也。

肺气虚寒,寒复乘肺,肺感于寒则成咳嗽,故发痈而嗽也。

九、痈下利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气血,壅结不通,结成痈肿。发痈而利者,由内热而引饮,取冷太过,冷入肠胃,故令下利也。下利不止,则变呕哕。所以然者,脾与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为水谷之海。脾虚,肌肉受邪;胃虚,则变下利。下利不止,则变呕哕也。

十、发痈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血涩不通,壅结成痈。脏热不泄,热入大小肠,故大小便

十一、发痈内虚心惊候

此由体虚受寒,寒客于经络,血脉痞涩,热气蕴积,结聚成痈。结热不散,热气内迫于心,故心虚热,则惊不定也。

十二、痈肿久不愈汁不绝候

此由寒客于经络,则血涩不通,与寒相搏,则结成痈肿。热气乘之,则血化为脓。脓溃之后,热肿乃散,余寒不尽,肌肉未生,故有恶液澳汁,清而色黄不绝也。

十三、痈瘥后重发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壅结成痈。凡痈脓溃之后,须着排脓药,令热毒脓血俱散尽。若有恶肉,亦敷药食之,则好肉得生,真气得复。若脓血未尽,犹挟余毒,疮口便合,当时虽瘥,而后终更发。

十四、久痈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壅结成痈。发痈之后,热毒未尽,重有风冷乘之,冷搏于肿,蕴结不消,故经久一瘥一发,久则变成 也。

十五、疽候

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不和,则五脏不调。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稽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气者,也,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积聚成疽。脏气沉行,主里,故疽肿深浓,其上皮强如牛领之皮。久则热胜于寒,热气淳盛,蕴结伤肉也。血肉腐坏,化而为脓,乃至伤骨烂筋,不可治而死也。

又,少苦消渴,年至四十以上,多发痈疽。所以然者,体虚热而荣际痞涩故也。又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胆。此由脾胃虚热故也,年衰亦发痈疽,腑脏虚热,血气痞涩故也。

又,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竞体痈,痈成九窍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诊其脉,弦洪相薄,外急内热,欲发痈疽。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肺肝俱到,即发痈疽;四肢沉重,肺脉多即死。凡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洗淅恶寒,若有痛处,当有痈也。此或附骨有脓也。

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五部有疽者死。

又,疽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寒咽,半日死。其化作脓,泻之则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肿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掖,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其色不乐,项痛而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膊及 ,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 KT 之也。

发于掖下,赤坚者,名曰米疽也。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也。

发于胸,名曰井疽也。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十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瓠瓜,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股,名曰兑疽。其状不甚变,而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又云:痈发女子旁,名曰改訾疽。久不治,其中生 肉,如赤小豆麻黍也。

发于,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若发尾,名曰兑疽。若不急治,便通洞一身,十日死。

发于股,名曰赤弛。不急治之,六日死。在两股内者,不治,六十日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则死。须其色黑柔,乃石之,生也。

发于胫,名曰兔啮疽。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踝,名曰走缓。色不变。数灸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疠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其状黑者,不可消,百日死也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也;不赤疽发额,不泻,十余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额,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赤疽发,身肿,牢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已。

赤疽发胸,可治。

赤疽发髀枢,六月内可治;不治,出岁死。

赤疽发股,牢者死,濡者可治。

赤疽发掌中,可治。

赤疽发胫,死不可治。

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及身热多汗,五六处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过时不刺为骨疽。骨疽脓出不可止者,出碎骨,黑疽发渊掖,死。

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

黑疽发膊,死。

黑疽发缺盆中,名曰伏痈,死。

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

黑疽发腓肠,死。

黑疽发膝膑,牢者死,濡者可治。

黑疽发趺上,牢者死。

仓疽发身,先痒后痛。此故伤寒,寒气入脏笃,发为仓疽。九日可治,九十日死。

钉疽发两膊,此起有所逐,恶血结留内外,荣卫不通,发为钉疽。三日身肿,痛甚,口噤如痉状。十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疽起于肉上,如丁盖,下有脚至骨,名钉疽锋疽发背,起心俞若膊 。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脓见青者,死不治。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见血,见血必死。

疽发髀若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牢痛。如此不治,三岁刺疽发,起肺俞若肝俞,不泻,一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脉疽发环项,始病,身随而热,不欲动, ,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上气嗽。其发引耳,不可以动。二十日可刺。如不刺,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若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

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背,发热八十二日,大热汗头,引身尽。如嗽,身热同同如沸者,皮泽颇肿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侠荣疽发胁,若起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皆在胁,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勇疽发股,起太若伏兔,二十五日不泻,死。其十日可刺。勇疽发,清脓赤黑,死;

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二、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皆在尾,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标叔疽发背,热同同,耳聋,后六十肿如裹水状,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乃有血,血出即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痨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痨疽发赤白脓而不大多,其上痒,赤黑,死不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在小腹,痛而战寒热冒,五日 ,六日而变。可刺之。不刺之,五敦疽发两手五指头,若足五指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而黑,痈不甚,疥疽发掖下若两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烦心 ,或卒胗者,如此可汗,不汗者死。

筋疽发背,侠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也。

陈干疽发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之无血,三四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节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也。过时不刺,后为食。痈在掖,三岁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铜器盖食,汗入食,食之令人发恶疮内疽。

又云:鲫鱼脍合猪肝肺,食之发疽。

又云:乌鸡肉合鲤鱼肉食,发疽。

又云:鱼腹内有白如膏,合乌鸡肉食之,亦发疽也。

又云:鱼金鳃,食发疽也。

又云:已醉,强饱食,不幸发疽。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行气者,鼻内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满十二通愈。

又云:正坐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而止。治疽痹,气不足。

十六、疽溃后候

此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气血,血涩不通,乃成疽发。疽溃之后,有逆有顺。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药而呕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项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脱者,五逆也。除此者并为顺矣。此五种皆死候。

凡发痈疽,则热流入内,五脏焦燥,渴而引饮,兼多取冷,则肠胃受冷而变下利。利则肠胃俱虚,而冷搏胃气,气逆则变呕。逆气不通,遇冷折之,则哕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