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中药材大全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中药材大全 >

槐花的功效与作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槐花-原态

槐花-饮片

槐花-原态

槐花-饮片

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及花。全国各地区产,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药】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属寒凉,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之证。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肠之火热而止血,故对下部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用治新久痔血,常配伍黄连、地榆等,如榆槐脏连丸(《成方便读》);用治便血属血热甚者,常与山栀配伍,如槐花散(《经验良方》)。

2.目赤、头痛。本品味苦寒,长于清泻肝火,凡肝火上炎所导致的目赤、头胀头痛及眩晕等证,可用单味煎汤代茶饮,或配伍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鉴别用药】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因其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及肠风泻血,赤白痢。”

2.《本草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3.《药品化义》:“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富含芸香苷(Rytub)、槲皮素(Quercetin)、鞣质等。

2.药理作用:槐花水浸剂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制炭后促进凝血作用更强;其煎液有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功能的作用。另对堇色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羊状小芽孢癣菌、星状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临研究:用槐米30g,蚤休、生甘草各15g,烘干研末,分早晚2次,以水、酒送服;配合局部热敷。治疗急腺炎32例,均获愈。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一般服药2日肿痛消失,4日而愈(陕西中医,1985,4:74)。取槐花炒黄研成细粉,每次3g,每日2次,饭后用开水送服。治疗银屑病53例,痊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9例,无效6例(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207)。另有报道,用本品为主,还可用治颈淋巴结核、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细血管出疾患等。

附药槐角

为槐的成熟果实,原名槐实。味、功效、主治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弱,而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常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同用,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煎服,6~12g,或入丸、散。孕妇慎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