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中药材大全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中药材大全 >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巴豆-原态

巴豆-药材

巴豆-原态

巴豆-药材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仁或制霜。

【药】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应用】

1.寒积便秘。本品辛热,能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丸服,适用于寒邪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如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2.腹水臌胀。本品峻泻,有较强的逐水退肿作用。用治腹水臌胀,可用巴豆配杏仁为丸服(《肘后方》)。近代用本品配绛矾、神曲为丸,即含巴绛矾丸,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3.喉痹痰阻。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治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胸者,常与贝母、桔梗同用,如三物小白散(《伤寒论》)。此外,小儿痰壅、食停积甚则惊悸者,可用本品峻药轻投,可祛痰、消积,常与胆南星、朱砂、六神曲等同用,如万应保赤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4.痈肿未溃、疥癣恶疮。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痈肿成脓未溃者,常与香、没药、木鳖子等熬膏外敷,以蚀腐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恶疮,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鉴别用药】巴豆辛热燥烈,要力刚猛,峻下冷积,开通闭塞,主治冷积便秘重症;大黄苦寒泄降,峻下实热,荡涤胃肠,主治实热积滞便秘急症。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2.《名医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杀斑蝥毒。”

3.《本草通玄》:“巴豆禀刚雄猛之,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巴豆油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和甘油脂。油中尚含巴豆醇二脂和多种巴豆醇三脂。此外,还含巴豆毒素、巴豆苷、生物碱、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巴豆油外用,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咽及胃粘膜的烧灼感及呕吐,短时期内可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巴豆油有镇痛及促血小板凝集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腹水型与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巴豆油、巴豆树脂和巴豆醇脂类有弱致癌活

3.临研究:据报道,以巴豆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巴豆粉胶囊合茵陈大柴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均取得满意疗效(辽宁中医杂志,1980,8:43)。用巴豆与黄蜡配伍,制成巴豆丸,囫囵吞下,可治疗急慢化脓骨髓炎、鼻窦炎(湖南医药杂志,1979,1:39;河南医药,1983,34:247)。用巴豆制剂对甲状腺癌的疗效也较显著(健康报,1987,11:10)。另外,还可用于痹证、面神经麻痹、急肠梗阻及小儿鹅口疮等。

4.不良反应:本品具有强烈的毒,其含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巴豆油系一种峻泻剂,对胃肠道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痛,重则发生出胃肠炎,大便内可带血和粘膜。对肾亦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巴豆油后,能引起急皮炎。中毒表现:症状为咽喉肿痛、呕吐、肠绞痛、腹泻,甚则腐蚀肠壁,出现霍乱样米汤样大便,头痛,眩晕,皮肤冷湿,脱水,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外用巴豆霜可产生接触皮炎,局部烧灼成脓疱状红疹,水疱等症状。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