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止园医话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止园医话 >

病理学合参 十七、炎症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炎症此病理余纯采西医之说,似不宜于此书中论及之,然此病象,甚关紧要,且有助于中医之诊断,故加以详细说明于下,愿学者注意及之;不可存门户之见也。

1.炎症之定义,吾人身体上组织之一部,受炎性刺激后,其反应起充血渗出(俗云发红),营养障碍,细胞增殖(俗云肿)者,名曰炎症。即因外来刺激(例如受了大寒、大热、火烧、木刺等),组织之生活机亢进,且起变化之反应状态也,(亢进就是发旺的意思,例如喝了酒,心脏的生活机加快是也;起变化,就是受刺激之部分,变了原样,例如吃了麻醉药,脑神经就变化成迟钝的样子。反应二孛,反奴是对答,应就是应付的意思)炎字之意义,原基于临床上实验之名称,从一部发赤灼热、定出炎字之名。西医以局部发赤、肿胀、灼热、疼痛及官能障碍,(官能障碍,就是不灵的意思,例如肠胃受热,就能消化不良是也。)为炎症的五个最著征象。此五征,不是每个炎性病,均要全备,往往缺其二、三,(例如有疼痛之骨节炎,亦有不肿者,而不发赤,不肿痛者,例如神经炎等多有之)盖随其原因之强弱,(例如不甚剧烈药之刺激局部,即不能五征皆有)发生之部位,经过之急慢,病势之轻重,自有差异也。(尝见有中医随便断定病名,曰某某炎,(例如肾脏炎)殊属可笑,余以为中医不可不知西医之医理,文字上万不可冒袭西医之名称,以中西诊断术不同,何以能知其为某某炎耶?(例如肾脏炎与肾盂炎)关于炎症及病变之学说甚多,兹择其有价值,可供参考者,述之于下。

充血说 往时论炎症,率以充血为理由。洛开坦司开氏谓,发生主要机转,由于毛纲血管之扩张,血行之缓慢静止,致血液之成分渗出,血液浓厚,与各赤血球粘著而发生,至血管扩张血行缓慢之原因,归于血管运动神经之障碍,然此说已经近世医者认为不确,以血管扩张充血为炎症前驱,虽属事实,若以此即为炎症本体之主征则不可。盖血管之扩张充血时,未必尽有炎性变化(例如充血),有炎症时,亦非必皆伴血管之扩张充血(例如骨膜炎),以故单纯之充血论,不足以概括炎症之意义。

吸引说 此学说由维尔霍氏代表,主张炎症本性,为组织细胞之变化,而血管扩张(即宽缓放大之意)与渗出(即浸润之意),不过一种续发现象。其说盖以炎性刺激,能亢进细胞之荣养机(细胞之生活力之意),自周围吸引多量荣养物,发起混浊肿胀,脂肪变性(例如油类崩坏)或促进细胞之分裂增殖,发现新细胞,至炎症部群集之细胞,亦系因刺激而增殖,此亢进细胞之荣养机,使发起之混浊肿胀,脂肪变性之刺激,曰荣养刺激。若此刺激,唯惹起细胞变性,周围血管不生渗出(即不发浸润之意),此种炎症,曰实质性炎症。又亢进细胞之荣养机、繁殖机,促进其分裂增殖之刺激,曰繁殖刺激。此刺激常自周围血管渗出血液成分,因此所起之炎症,曰渗出性炎症。或名间质性炎盖氏以受刺激之组织细胞之荣养、繁殖两机能亢进,而说明炎症本性,其渗出作用,亦即主张系由组织细胞之吸引作用而成,此吸引说也。

白血球游出说 此说与吸引说正相反,系唐海遗谟氏,由动物试验,发现炎症时,有白血球通过血管壁,游走于组织间,以为解释炎症之基础。惟二氏互相辩论,各有真实之试验。近世从细胞核注意此核字之分裂,研究进步以来,细胞之新生增殖机转,渐次明了,知炎症亦有组织细胞之分裂新生。维氏之说,自系确实,然血管壁起变化,而白血球渗出,亦系事实,康氏之说,亦有见地。因此吾人可认为炎症之本性,不但因组织细胞之荣养、繁殖两机能亢盛,实亦由于血管壁变性之循环障碍,即不通之意两氏之说,可谓相得益彰也。

吉来尔氏之说 即折衰康维两氏说,谓炎性刺激,乃先起血管壁及组织之变性。因血管壁变性,而后血行障碍,白血球游出。因组织变性缺损,而后细胞分裂增殖,以再生修复,断无自初即新生增殖者云云。解释炎症,以此说为最真切确实矣,此外诸说纷纭,亦犹中医之论病,甲是乙非,兹皆从略。

2.炎症之原因 炎症之原因,一言以蔽之,即由于一定之刺激而起,外面例如水烧火烫,内面例如寒热之气,饮食之物.皆可刺激。不过刺激有强弱之分(例如吃一杯酒与吃十杯酒。),及组织之抵抗力如何?例如有酒量者,十杯亦不醉,无酒量者,一杯亦抵抗不住。炎症遂有强弱之分矣。瘟疫盛行之时,有或一人竟不传染,即此义。凡能诱起炎症之刺激,大概分之为六类:

化学之刺激 例如常服甘汞,就有迅发作用,引起口内炎。

器械之刺激 例如常用加的儿放尿,则尿道易起炎症。

温热之刺激 例如受剧烈之日光,则易起脑膜炎。

毒物之刺激 例如常眼实芰答利斯则易中毒。

寄生动植物之刺激 例如肠内寄生虫及各种病菌之繁殖,则该部发炎。

电气之刺激等是也。而刺激之来源,亦有两种:

A.自体外通皮肤例 例如动植物类之刺伤,比方虫咬、木刺。呼吸器例如含病菌之空气尘氛,由呼吸而入咽喉、气管之类。消化管例如饮酒,或有刺激性之食物;由口入胃至肠之类。泌尿生殖器例如淋病菌之传染。等侵入于局部,直接起作用。以上皆受刺激之部分,由于该部组织起变化,血行障碍,直接发炎,例如赤痢病菌至肠内,肠管立时起炎症是也。

B.自身体既存之炎性病灶 病灶就是人身内部生病的小孔、小疙瘩的相似地方。这地方有时遇到机会,它就生出催炎体。其催炎体比方这种病水浸润出来到无病的地方,它就能催该部也发生新炎症。由血管或淋巴管输送于远隔部,以催起新炎症,此炎症之原因也。

3.炎症之病变概括为血管变化与组织变化之二种:

①血管变化,于炎症初期,多现动脉性充血,血管运动神经失其固有之调节作用,于是小动脉及毛细管扩大,灌注多量之血液。此际在粘膜,(例如口内皮)或外面皮肤,可目见潮红现象,即由于该部之充血使然。然炎症充血,与单纯性充血(例如脑充血)有异。因其持续之时间甚长,所以续发血管壁之变化,而白血球自此游出,聚集于血管周围之组织中。(浸润)此渗出之白血球,常包围于组织中害物存在之地方(例如竹木刺)。此现象名为化学牵引作用。若病变进行,赤血球及血小板亦渗出于血管壁之外,此时炎症则更觉显明。此种渗出液,若潴留于浆液膜腔,或浸润于组织中,则成炎症性浮肿。结果则现红肿之象。例如温热病之关节肿。

②组织变化,于炎症中,又分退行性变化此种变化该部多现坏死,在慢性炎症中,该部多陷于干酪变性,俗云白干,在外皮则云阴疽之类。及进行性变化在轻炎症渗出液,不久被吸收,(治愈)若进行至一定程度,则炎灶之白血球,由贪食作用,而搬出局部之细菌及废颓物,且从炎灶之周围组织,新生血管、淋巴管,以吸收液性及可溶性之废颓物,同时又增殖结缔织细胞,形成肉芽组织而成瘢痕(俗云疤)以治愈。此炎症病变之大概也。

4.炎症分类及名称此种分类及名称,归纳起来,定为四种:

①变性炎,系指脏器实质起混浊肿胀,脂肪变性者而言。此即实质炎,余曾见一患肾脏炎者,割除之肾脏一具,由肉眼视之,已成腐败样,即此类。

②渗出性炎,以现渗出性作用为特征例如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喀答儿性、(流出之义)出血性、坏死性、腐败性等炎症,均属此类。但数种合并移行变化者亦常事,中医不必细分,例如叻膜,只要诊得有水,便可推定为渗出性炎症,施以渗利治法。中医无放水法,不必谈,中药内之茯苓,对于渗出性炎症,有特效,则历经试验,均不爽,但须大量耳。

③增殖性炎,以结缔组织之增生为其特征,此为以上二种炎症之补正作用。

④肉芽性炎,此种由于特种传染性原因而起例如梅毒,虽为肉芽组织,然能久保其状态,不易结成瘢痕,且多有陷于坏死之趋向者。

5.炎症之经过,有迟速二者之不同,大凡一时性炎症之经过,仅数时间,即可恢复常态。若在急性炎,则须亘三、四周或数日以上,而后治愈。在慢性炎,则更须延长,而后有治愈之可能,大约炎症经过之迟速,多关系于刺激方法之强弱,(例如以稀薄之巴豆油,注入皮下,则起浆液性炎,其经过较短,若以浓厚之巴豆油注入皮下,则起化脓性炎,其经过亦长。)刺激时间之长短,(例如同受温度之刺激时间短者,可起单纯性充血,时间过久,则发重剧之坏疽性炎。)及组织之状态,而异其趋向。(例如在荣养不良贫血之组织.虽受刺激时间短,作用轻,亦发较著之炎性变化,其他如慢性瘀血,荣养障碍之组织,虽受仅微刺激,亦能起高度炎症。)此炎症经过之大略也。(凡炎症血管壁之变化及血液成分之渗出,复其原来状态,即为治愈,此理极浅,勿庸赘述也。)

6.炎症之转归,转归就是说炎症病的结果如何?大凡炎症之原因,持续动作或感染第二原因时,则炎症自取慢性经过,或局所病灶,不易治。原因自家或其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就是由炎症生出来的废物,例如患皮肤炎症,生出来的干痂及脓。传播于体内诸部,(例如疮之脓毒,由血管传播,可使全身中毒之类。)则诱起新炎灶,(例如肺结核患者之痰,由食道入肠内,则生肠结核。)或发生固有之全身症,(例如产褥热,可使全身血液中毒之类。)以危害患者之生命。至局所炎灶之转归,虽亦随原因及组织之素因而异,然组织反应不充分,或原因为害性剧且持续时,则局所炎灶之组织,概续当初之损伤。渐次陷于坏死变性。其原发病灶周围,所生组织,终亦不免陷于同样变性。在实质性炎,由实质细胞,脂肪变性,软化吸收之结果,脏器组织尤多呈变性萎缩。又在间质性炎,则脏器硬变,于表面生瘢痕性凹陷。反之,若组织反应强盛,原因作用不持续,且其危害性少时,则炎症周围之组织,新生肉芽组织,渐入于炎症内以吸收,或排除炎症中之颓败物及变性物等新生结缔组织,终至占炎症之地位,结瘢痕而治愈。(若系表面疮症,肉眼可以见之)若炎症内之物,吸收不完全,其残留者尚多石灰质沉着于其间,周围发生组织堤,新生结缔组织被膜,以包拥刺激物,而杜绝向周围组织之作用,则亦可比较治愈。最完善之治愈,往往不贻痕迹,此种病理,姑从略。

以上论炎症概略,均系西医病理,似不应附录于此,致本编主旨,或有不牛不马之嫌,然余以为西医论炎症,绝非中医论发热。医者往往混为一谈,殊为可笑,往时医者多自命中西兼通,必俗将西医之说,强合于中医之说,不但误人,抑其误病。余不敢云知医,但四十年来反复试验,长期研究,认为中西绝对不能相合之理,万不可勉强拉扯,但亦不妨分别讨论,务期学术日新,认识日真,最终目的即以减轻病者之痛苦为归宿,医云医云,中西云乎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