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针灸大成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针灸大成 >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治症总要】

(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夏时,夏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也。

〔第一〕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 肩 手三里 百会 肩井 风市 环跳足三里 委中 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第二〕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症也。亦根据治之,但先补后〔第三〕中暑不省人事∶人中 合谷 内庭 百会 中极 气海问曰∶中暑当六、七月间有此症,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医者不省,当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气,流入脾胃之中,串入经各,灌溉相并,或因怒气触动,或因过饮、恣欲伤体,或外感风,至八、九月方发,乃难治也。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治。复刺后∶中冲 行间 曲池 少泽〔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 中冲 合谷问曰∶此病如何而来?以上法,针之不效,奈何?答曰∶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前未效,复刺后〔第五〕中风口噤不开∶颊车 人中 百会 承浆 合谷(俱宜泻)

问曰∶此症前不效,何也?答曰∶此皆风痰灌注,气血错乱,不升降,致有此病,复刺后∶廉泉 人中〔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 昆仑 合谷 肩 曲池 手三里 足三里问曰∶此症针后再发,何也?答曰∶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再针前,复刺后∶肩井 上〔第七〕口眼 斜,中风∶地仓 颊车 人中 合谷问曰∶此症用前针效,一月或半月复发,何也?答曰∶必是不禁房劳,不节饮食,复刺后,无不效也。听会承浆 翳风〔第八〕中风,左瘫右痪∶三里 溪 合谷 中渚 辅 昆仑 行间问曰∶数针之不效,何也?答曰∶风痰灌注经络,血气相搏,再受风寒湿气入内,凝滞不散,故刺不效,复刺后。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 丘墟 陵泉〔第九〕正头大痛及脑顶痛∶百会 合谷 上星问曰∶此症针后,一日、二日再发,甚于前,何也?答曰∶诸聚会头上,合用先补后泻,宜补多泻少,其病再发,愈重如前,法宜泻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当用心救治,如不然,则难治。

〔第十〕偏正头风∶风池 合谷 丝竹空问曰∶以上法,刺如不效,何也?答曰∶亦有痰饮停滞胸膈,贼风串入脑户,偏正头风,发来连臂内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痪,亦分针之。或针力不到,未效,可刺中脘,以疏其下疾,次针三里,泻去其风,后针前。中脘 三里 解溪〔第十一〕头风目眩∶解溪 丰隆问曰∶此症刺效复发,何也?答曰∶此乃房事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而卧,贼风串入经络,冷症再发,复针后∶风池〔第十二〕头风顶痛∶百会 后顶 合谷问曰∶头顶痛针入不效者,再有何可治?答曰∶头顶痛,乃不分,风邪串入脑户,刺故不效也。先取其痰,次取其风,自然有效。中脘 三里 风池 合谷〔第十三〕醉头风∶攒竹 印堂 三里问曰∶此症前针之不效,何也?答曰∶此症有痰饮停于胃脘,口吐清涎,眩晕,或三日、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名曰醉头风。先去其气,化痰调胃进食,然后去其风痛也。中脘 膻中 三里 风门〔第十四〕目生翳膜∶睛明 合谷 四白问曰∶以上法,刺之不效,何也?答曰∶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愈,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复刺后∶太光明 大骨空 小骨空〔第十五〕迎风冷泪∶攒竹 大骨空 小骨空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醉酒当风,或暴赤,或痛,不忌房事,恣意好餐,烧煎肉物;妇人多因产后不识回避,当风坐视,贼风串入眼目中,或经事感,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症。复刺后∶小骨空(治男妇醉后当风) 三(治妇人感症) 泪孔上(米大艾七壮效) 中指半指尖(米大艾三壮)

〔第十六〕目生内障∶瞳子 合谷 临泣 睛明问曰∶此症从何而得?此数针之不效,何也?答曰∶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临患之时,不能节约,恣意房事,用心过多,故得此症,亦难治疗。复针后∶光明 天府 风池〔第十七〕目患外瘴∶小骨空 太 睛明 合谷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头风灌注瞳人,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有此病。刺前不效,复刺后二三次方愈。临泣 攒竹 三里 内 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第十八〕风沿眼红涩烂∶睛明 四白 合谷 临泣 二间问曰∶针之不效,何也?答曰∶醉饱行房,血气凝滞,痒而不散,用手揩摸,贼风乘时串入,故得此症。刺前不效,复刺后∶三里 光明〔第十九〕眼赤暴痛∶合谷 三里 太 睛明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复刺后∶太 攒竹丝竹空〔第二十〕眼红肿痛∶睛明 合谷 四白 临泣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壅,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复刺后∶太溪 肾俞 行间 劳宫〔第二十一〕 肉侵睛∶风池 睛明 合谷 太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壅;或头风不早治,血贯瞳人;或暴下赤痛;或因气伤肝,心火炎上,故不散也。及妇人产后,怒气所伤,产后未满,房事触动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非一时便可治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复针后∶风池 期门 行间 太〔第二十二〕怕日羞明∶小骨空 合谷 攒竹 二间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皆因暴痛未愈,在路迎风,串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风毒贯入,睹灯光冷泪自出,见日影干涩疼痛。复针后∶睛明 行间 光明〔第二十三〕鼻窒不闻香臭∶迎香 上星 五处 禾问曰∶此症缘何而得?针数皆不效。

答曰∶皆因伤寒不解,毒瓦斯冲脑,或生鼻痔,脑中大热,故得此症。复刺后∶水沟风府 百劳 太渊〔第二十四〕鼻流清涕∶上星 人中 风府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此因伤风不解,食肉饮酒太早,表里不解,咳嗽痰涎,及脑寒疼痛,故得此症。

复针后∶百会 风池 风门 百劳〔第二十五〕脑寒泻臭∶上星 曲差 合谷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皆因鼻衄不止,用药吹入脑户,毒瓦斯攻上脑顶,故流鼻臭也。复刺后∶水沟〔第二十六〕鼻渊鼻痔∶上星 风府问曰∶针此未效,复刺何?答曰∶更刺后∶禾 风池 人中 百会 百劳 风门〔第二十七〕鼻衄不止∶合谷 上星 百劳 风府问曰∶此症缘何而得?出血不止。

答曰∶血气上壅,不能升降,血不宿肝,肝主藏血,血热妄行,故血气不顺也。针前不效,复刺后∶迎香 人中 印堂 京骨〔第二十八〕口内生疮∶海泉 人中 承浆 合谷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上盛于虚,心火上炎,脾胃俱败,故成此症。复刺后∶金津、玉液 长强〔第二十九〕口眼 斜∶颊车 合谷 地仓 人中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醉后卧睡当风,贼风串入经络,痰饮流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故得此症。复刺后∶承浆 百会 地仓 瞳子〔第三十〕两颊红肿生疮(一名枯曹风、猪腮风)∶合谷 列缺 地仓 颊车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热气上壅,痰滞三焦,肿而不散,两腮红肿生疮,名曰枯曹风。复刺后;承浆三里 金津、玉液〔第三十一〕舌肿难语∶廉泉 金津、玉液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酒痰滞于舌根,宿热相搏,不能言语,故令舌肿难言。复刺后∶天突 少〔第三十二〕牙齿肿痛∶吕细 颊车 龙玄 合谷〔第三十三〕上片牙疼∶吕细 太渊 人中〔第三十四〕下片牙疼∶合谷 龙玄 承浆 颊车问曰∶牙疼之症,缘何而得?答曰∶皆因肾经虚败,上盛下虚,不升降,故得此症。复刺后∶肾俞 三间 二〔第三十五〕耳内虚鸣∶肾俞 三里 合谷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事不节,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太溪 听会 三里〔第三十六〕耳红肿痛∶听会 合谷 颊车问曰∶此症肿痛,何也?答曰∶皆因热气上壅,或因缴耳触伤,热气不散,伤寒不解,故有此症。不可一例针灸,须辨问端的,针之,无不效也。复刺后∶三里 合谷 翳风〔第三十七〕 耳生疮,出脓水∶翳风 合谷 耳门问曰∶ 耳生疮,出脓水,尝闻小儿有此症。

答曰∶洗浴水归耳内,故有。大人或因剔耳触动,耳黄有水误入耳内,故如此。复刺后∶听会 三里〔第三十八〕耳聋气闭∶听宫 听会 翳风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伤寒大热,汗闭,气不舒,故有此症。前针不效,复刺后∶三里 合谷〔第三十九〕手臂麻木不仁∶肩 曲池 合谷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寒湿相搏,气血凝滞,故麻木不仁也。复刺后∶肩井 列缺〔第四十〕手臂冷风酸痛∶肩井 曲池 手三里 下廉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夜卧凉枕、竹簟、漆凳冷处睡着,不知风湿,流入经络,故得此症。复刺后∶手五里 经渠 上廉〔第四十一〕手臂红肿疼痛∶五里 曲池 通里 中渚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气血壅滞,流而不散,闭塞经脉不通,故得此症。复刺后∶合谷 尺泽〔第四十二〕手臂红肿及疽∶中渚 液门 曲池 合谷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血气壅滞,皮肤瘙痒,用热汤泡洗,而伤红肿,故得此症;久而不治,变成手背疽。复刺后∶上都 池〔第四十三〕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池 合谷 尺泽 曲池 中渚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湿气处卧,暑月夜行,风湿相搏,或酒醉行房之后,露天而眠,故得此症。

复针后∶肩 中渚 少商 手三里〔第四十四〕肩背红肿疼痛∶肩 风门 中渚 大杼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腠理不密,风邪串入皮肤,寒邪相搏,血气凝滞。复刺后∶膏肓 肺俞〔第四十五〕心胸疼痛∶大陵 内关 曲泽问曰∶心胸痛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停积,或因食冷,胃脘冷积作楚。心痛有九种,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推详其症治之。中脘 上脘 三里〔第四十六〕胁肋疼痛∶支沟 章门 外关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气伤肝,血不归元,触动肝经,肝藏血,怒气甚,肝血不归元,故得是症。亦有伤寒后胁痛者,有挫闪而痛者,不可一例治也,宜推详治之。复刺后∶行间(泻肝经,治怒气) 中封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陵泉〔第四十七〕腹内疼痛∶内关 三里 中脘问曰∶腹内疼痛,如何治疗?答曰∶失饥伤饱,血气相争,荣卫不调,五脏不安,寒湿中得此。或冒风被雨,饱醉行房,饮食不化,亦有此症,必急治疗,为肾虚败,毒瓦斯冲归脐腹,故得此症。如不愈,复刺后∶关元 水分 天枢(寒湿饥饱)

〔第四十八〕小腹胀满∶内庭 三里 三问曰∶此症针入法不效,何也?答曰∶皆因停饮不化,腹胀。此症非一,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再刺后∶照海 大敦 中脘(先补后泻) 气海(专治妇人血块攻筑疼痛,小便不利,妇人诸般气痛)

〔第四十九〕两足麻木∶ 绝骨 行间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湿气相搏,流入经络不散,或因酒后房事过多,寒暑失盖,致有此症。复针后∶昆仑 绝骨 丘墟〔第五十〕两膝红肿疼痛∶膝关 委中问曰∶此症从何而来?答曰∶皆因脾家受湿,痰饮流注,此疾非一,或因痢后寒邪入于经络。复刺后陵泉中脘 丰隆〔第五十一〕足不能行∶丘墟 行间 昆仑 太冲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醉后行房,肾经受亏,以致足弱无力,遂致不能行步。前治不效,复刺后∶三里 辅 三 复溜〔第五十二〕脚弱无力∶公孙 三里 绝骨 申脉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湿气流入经络,血气相搏,或因行房过损力,或因行路有损筋骨,致成此疾。复针后∶昆仑 辅〔第五十三〕红肿香港脚生疮∶照海 昆仑 京骨 委中问曰∶此症前不愈,何也?答曰∶气血凝而不散,寒热久而不治,变成其疾。再针后∶三里 三〔第五十四〕脚背红肿痛∶太冲 临泣 行间 内庭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多,热汤泡洗,血气不散,以致红肿疼痛,宜针不宜灸。丘墟 昆仑〔第五十五〕穿跟草鞋风∶照海 丘墟 商丘 昆仑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度,湿气流滞而冷,或因大热行路,冷水浸洗,而成此症。复刺后∶太冲 解溪〔第五十六〕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环跳 风市 昆仑 居 三里 陵泉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事过多,寒湿地上睡卧,流注经络,挫闪后腰疼痛,动止艰难。前不效,复刺后∶五枢 辅 支沟〔第五十七〕腰脚疼痛∶委中 人中〔第五十八〕肾虚腰痛∶肾俞 委中 太溪 白环俞〔第五十九〕腰脊强痛;人中 委中〔第六十〕挫闪腰胁痛∶尺泽 委中 人中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事过多,劳损肾经,血枯竭,肾虚腰痛,负重远行,血气错乱,冒热血不归元,则腰痛。或因他事所关,气攻两胁疼痛,故有此症。复刺后∶昆仑 束骨 支沟〔第六十一〕浑身浮肿生疮∶曲池 合谷 三里 三 行间 内庭问曰∶此症从何而感?答曰∶伤饥失饱,房事过度,或食生冷。

〔第六十二〕四肢浮肿∶中都 合谷 曲池 中渚 液门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饥寒,邪入经络,饮水过多,流入四肢。或饮酒过多,不避风寒,致有此症。复针后∶行间 内庭 三 陵泉〔第六十三〕单蛊胀∶气海 行间 三里 内庭 水分 食关〔第六十四〕双蛊胀∶支沟 合谷 曲池 水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酒色过多,内伤脏腑,血气不通,遂成蛊胀。饮食不化,痰积停滞,浑身浮肿生水,小便不利,血气不行,则四肢浮肿,胃气不足,酒色不节,则单蛊胀也。肾水俱败,水火不相济,故令双蛊。此症本难疗治,医者当详细推之。三里 三 行间 内庭〔第六十五〕小便不通∶陵泉 气海 三问曰∶此症缘何得之?答曰∶皆因膀胱邪气,热气不散。或劳役过度,怒气伤胞,则气闭入窍中;或妇人转胞,皆有此症。复刺后谷 大陵〔第六十六〕小便滑数∶中极 肾俞 陵泉问曰∶此症为何?答曰∶此膀胱受寒,肾经滑数,小便冷痛,频频淋沥。复针后∶三 气海〔第六十七〕大便秘结,不通∶章门 太白 照海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有热结,有冷结,宜先补后泻。

〔第六十八〕大便泄泻不止∶中脘 天枢 中极〔第六十九〕赤白痢疾,如赤∶内庭 天枢 隐白 气海 照海 内关 如白,里急后重,大痛者∶外关 中脘 隐白 天枢 申脉〔第七十〕脏毒下血∶承山 脾俞 宫 长强〔第七十一〕脱久痔∶二白 百会 宫 长强〔第七十二〕脾寒发疟∶后溪 间使 大椎 身柱 三里 绝骨 合谷 膏肓〔第七十三〕疟,先寒后热∶绝骨 百会 膏肓 合谷〔第七十四〕疟,先热后寒∶曲池(先补后泻) 绝骨(先泻后补) 膏肓 百劳〔第七十五〕热多寒少∶后溪 间使 百劳 曲池〔第七十六〕寒多热少∶后溪 百劳 曲池问曰∶此症从何感来?答曰∶皆因脾胃虚弱,夏伤于暑,秋必成疟,有热多寒少,单寒单热,气盛则热多,痰盛则寒多,是皆痰饮停滞,气血耗散,脾胃虚败,房事不节所致。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者,久而不治,变成大患。疟后有浮肿,有虚劳,有大便利,有腹肿蛊胀者,或饮水多,腹内有疟母者,须用调脾进食化痰饮。法根据前治之。

〔第七十七〕翻胃吐食∶中脘 脾俞 中魁 三里〔第七十八〕饮水不能进,为之五噎∶劳宫 中魁 中脘 三里 大陵 支沟 上脘问曰∶翻胃之症,从何而得?针法所能疗否?答曰∶此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来时,皆因酒色过度,房事不节,胃家受寒,呕吐酸水。或食物实时吐出,或饮食后一日方吐者,二、三日方吐者。随时吐者可疗,三两日吐者,乃脾绝胃枯,不能克化水谷。故有五噎者∶气噎、水噎、食噎、劳噎、思噎,宜推详治之。复刺后∶脾俞 胃俞(以上补多泻少) 膻中 太白 下脘 食关。

〔第七十九〕哮吼嗽喘∶俞府 天突 膻中 肺俞 三里 中脘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好饮热酸鱼腥之物,及有风邪痰饮之类,串入肺中,怒气伤肝,乘此怒气,食物不化,醉酒行房,不能节约。此亦非一也,有水哮,饮水则发;有气哮,怒气所感,寒邪相搏,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则食咸物发;或食炙爆之物则发,医当用意推详。小儿此症尤多。复刺后∶膏肓 气海 关元 根〔第八十〕咳嗽红痰∶百劳 肺俞 中脘 三里问曰∶此症缘何感得?答曰∶皆因色欲过多,脾肾俱败,怒气伤肝,血不归元,作成痰饮,串入肺经,久而不治,变成痨瘵。复刺后∶膏肓 肾俞 肺俞 根〔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 中脘 气海 三里 根 支沟问曰∶此症缘何而得?何法可治?答曰∶皆因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内动于心,即伤于神,外劳于形,即伤于。古人言∶心生血,肝纳血。心肝二经受克,心火上炎,气血上壅,肾水枯竭不济,故有此症。须分虚实,不可概治。肺俞 肾俞 肝俞 膏肓 关元〔第八十二〕肺壅咳嗽∶肺俞 膻中 支沟 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而伤风,表里未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复刺后∶风门 三里〔第八十三〕久嗽不愈∶肺俞 三里 膻中 根 风门 缺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食咸物伤肺,酒色不节,或伤风不解,痰流经络,咳嗽不已。可刺前

〔第八十四〕传痨瘵∶鸠尾 肺俞 中极 四花(先灸)

问曰∶此症从何而来?答曰∶皆因饱后行房,气血耗散,痨瘵传,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复刺后∶膻中涌泉 百会 膏肓 三里 中脘〔第八十五〕消渴∶金津、玉液 承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为肾水枯竭,水火不济,脾胃俱败,久而不治,变成背疽,难治矣。复刺后∶海泉 人中 廉泉 气海 肾俞〔第八十六〕遗浊∶心俞 肾俞 关元 三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房事失宜,惊动于心,内不纳,外伤于肾,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心肾不济,人渐 羸,血气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命门 白环俞〔第八十七〕虚痛∶中极 太溪 复溜 三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少年之时,妄用金石他药,有伤孔,使令感,不能发泄,故生此症。复刺后∶血 中极 海底 内关 陵泉〔第八十八〕汗偏坠∶兰门 三〔第八十九〕木肾不痛,肿如升∶归来 大敦 三〔第九十〕贲豚弦∶关门 关元 水道 三问曰∶此三症因何而得?答曰∶皆为酒色过度,肾水枯竭,房事不节,气无力,事不举,强而为之,气不能泄外,流入胞中。此症非一,或肿如升,或偏坠疼痛,如鸡子之状,按上腹中则作声,此为弦疝气也。宜针后∶海底 归来 关元 三〔第九十一〕妇女赤白带下∶气海 中极 白环俞 肾俞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不惜身体,恣意房事,伤血。或经行与男子感,内不纳,遗下白水,变成赤白带下。宜刺后∶气海 三 (补多泻少)

〔第九十二〕妇女无子∶子宫 中极〔第九十三〕妇女多子∶石门 三〔第九十四〕经事不调∶中极 肾俞 气海 三〔第九十五〕妇女难产∶独 合谷 三〔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极 子宫〔第九十七〕产后血块痛∶气海 三〔第九十八〕胎衣不下∶中极 三〔第九十九〕心烦热,头目昏沉∶合谷 百劳 中泉 心俞 劳宫 涌泉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产后劳役,邪风串入经络。

或因辛勤太过而得,亦有室女得此症,何也?答曰∶或不和,气血壅满而得之者,或忧愁思虑而得之者。复刺后∶少商 曲池〔第一百〕门忽然红肿疼∶会 中极 三〔第一百一〕妇女血崩不止∶丹田 中极 肾俞 子宫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乃经行与男子感而得,人渐羸瘦,外感寒邪,内伤于,寒热往来,血相搏,内不纳,外不受血,毒瓦斯冲动子宫,风邪串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如不明脉之虚实,作虚劳治之,非也。或有两情感,百脉错乱,血不归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后∶百劳风池 膏肓 曲池 绝骨 三〔第一百二〕妇人元∶少泽 合谷 膻中〔第一百三〕痈∶针疼处 膻中 大陵 委中 少泽 俞府〔第一百四〕月水断绝∶中极 肾俞 合谷 三问曰∶妇人之症,如何不具后?答曰∶妇人之症,难以再具,止用此,法无不效。更宜辨脉虚实,调之可也。

〔第一百五〕浑身生疮∶曲池 合谷 三里 行间〔第一百六〕发背痈疽∶肩井 委中 天应 骑竹马或问∶症疽,满背无头,何法治之?答曰∶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钱贴之,如法灸,可服五香连翘散数帖发出。

〔第一百七〕肾脏风疮∶血 三〔第一百八〕疔疮(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合谷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九〕夹黄(胁退毒也)∶支沟 委中 肩井 陵泉〔第一百一十〕伤寒头痛∶合谷 攒竹 太(眉后紫脉上)

〔第一百十一〕伤寒胁痛∶支沟 章门 陵泉 委中(出血)

〔第一百十二〕伤寒胸胁痛∶大陵 期门 膻中 劳宫〔第一百十三〕伤寒大热不退∶曲池 绝骨 三里 大椎 涌泉 合谷(俱宜泻)

〔第一百十四〕伤寒热退后余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第一百十五〕发狂,不识尊卑∶曲池 绝骨 百劳 涌泉〔第一百十六〕伤寒发 ,不省人事∶曲池 合谷 人中 复溜〔第一百十七〕伤寒无汗∶内庭(泻) 合谷(补) 复溜(泻) 百劳〔第一百十八〕伤寒汗多∶内庭 合谷(泻) 复溜(补) 百劳〔第一百十九〕大便不通∶章门 照海 支沟 太白〔第一百二十〕小便不通∶陵泉〔第一百二十一〕六脉俱无∶合谷 复溜 中极(症多有此)

〔第一百二十二〕伤寒发狂∶期门 气海 曲池〔第一百二十三〕伤寒发黄∶腕骨 申脉 外关 涌泉〔第一百二十四〕咽喉肿痛∶少商 天突 合谷〔第一百二十五〕双蛾症∶少商 金津、玉液〔第一百二十六〕单蛾症∶少商 合谷 海泉〔第一百二十七〕小儿赤游风∶百会 委中〔第一百二十八〕浑身发红丹∶百会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二十九〕黄胆发虚浮∶腕骨 百劳 三里 涌泉(治浑身黄) 中脘 膏肓 丹田(治色黄) 陵泉(治酒黄)

〔第一百三十〕肚中气块、痞块、积块∶三里 块中 块尾〔第一百三十一〕五痫等症∶上星 鬼禄 鸠尾 涌泉 心俞 百会〔第一百三十二〕马痫∶照海 鸠尾 心俞〔第一百三十三〕风痫∶神庭 素 涌泉〔第一百三十四〕食痫∶鸠尾 中脘 少商〔第一百三十五〕猪痫∶涌泉 心俞 三里 鸠尾 中脘 少商 巨阙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医者推详治之,无不效也。

〔第一百三十六〕失志痴呆∶神门 鬼眼 百会 鸠尾〔第一百三十七〕口臭难近∶龈 承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用心过度,劳役不已,或不漱牙,藏宿物,以致秽臭。复刺∶金津、玉液〔第一百三十八〕小儿脱∶百会 长强 大肠俞〔第一百三十九〕霍乱转筋∶承山 中封〔第一百四十〕霍乱吐泻∶中脘 天枢〔第一百四十一〕咳逆发噫∶膻中 中脘 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气伤肝,胃气不足。亦有胃受风邪,痰饮停滞得者;亦有气逆不顺者,故不一也。刺前未效,复刺后∶三里 肺俞 行间(泻肝经怒气)

〔第一百四十二〕健忘失记∶列缺 心俞 神门 少海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故有此症。复刺后∶中脘 三里〔第一百四十三〕小便淋沥∶谷 关元 气海 三 陵泉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为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或感之际,被人冲破,不能完事,不得施泄,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有气淋,请审详治之。

〔第一百四十四〕重舌,腰痛∶合谷 承浆 金津、玉液 海泉 人中〔第一百四十五〕便毒痈疽∶昆仑 承浆 三〔第一百四十六〕瘰 结核∶肩井 曲池 天井 三陵泉〔第一百四十七〕发痧等症∶分水 百劳 大陵 委中〔第一百四十八〕牙关脱臼∶颊车 百会 承浆 合谷〔第一百四十九〕舌强难言∶金津、玉液 廉泉 风府〔第一百五十〕口吐清涎∶大陵 膻中 中脘 劳宫〔第一百五十一〕四肢麻木∶肩 曲池 合谷 腕骨 风市 昆仑 行间 三里 绝骨委中 通里 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东垣针法】

(《聚英》)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下三寸上廉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病在,从,去其邪气于腠理皮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

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心主之俞∶神门、大陵,同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荥、俞∶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道,不令湿土克肾,其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大虚者,于募中导引之,于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无所禀者,于足明之募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荥、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以引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深取,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火有余,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先于地中升举气,次泻火,乃导气同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病治病治应象论云∶审其,以别柔刚,病治病治,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夫病在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病在者,当从,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此病亢,乃火之邪滋之,只去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病在者,当从,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气,是五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气不足,气有余,故曰不胜其。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东垣曰∶一富者前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足厥之脉络,循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名医治法(《聚英》)·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浓,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谓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不痛灸至痛而止,谓先及其 ,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痈疽初发之治也。

若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

【名医治法(《聚英》)·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蛾、双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闭。

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

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名医治法(《聚英》)·淋闭】

《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者,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患脐中,却用筋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即愈。

【名医治法(《聚英》)·眼目】

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之窠为眼。骨之为黑眼,血之为络其窠,气之为白眼,肌肉之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针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几不可刺囟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之内 ,太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 ,少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小肠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明经起于目两旁, 中,与太、少会于目,惟足厥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多者,太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陷、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夫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眼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

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之郁热也。

【名医治法(《聚英》)·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之脉,下伤。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孙真人针十三鬼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双日为日、时针右转,日、

【捷要灸法】

(《医学入门》)

鬼哭∶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肘尖∶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

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灸之亦效。

灸疰忤∶疰客忤,中恶等症。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

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灸翻胃∶两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 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崔氏取四花法】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 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 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 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古人恐人不知点,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根据此法点,果合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者,为粗工告也。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灸之,无不应矣。

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

【取膏肓法】

(《医学入门》)

主治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取须令患人就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盛,当稍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骑竹马灸法】

此二,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 诸风,一切病症。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患脱去衣服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后取身寸篾,各开一寸是。灸七壮。

此杨氏灸法。按《神应经》∶两人抬扛不稳,当用两木凳,搁竹扛头,令患人足微点地,用

【灸劳法】

(《聚英》)

《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 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也。心主血,故灸之。

【取肾俞法】

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左右各寸半,取其,则肾俞也。

【取灸心气法】

先将长草一条,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起。至甲内止,以墨点记;次比盐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点定,别用秆草一条,与前所量草般齐,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结一磊;却令病患正坐,脱去衣,以草分开,加于颈上,以指按定,磊于天突骨上,两边垂向背后,以两条草取般齐,垂下脊中尽处是,灸七壮效。

【取灸痔漏法】

痔疾未深,止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菜根一握,煎汤取水三碗。用一碗半,乘热以小口瓶熏洗,令肿退,于原生鼠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或用药水盆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火气通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更忌毒物,永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

【灸小肠疝气法】

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大敦二,在足大趾之端,去爪甲韭叶许,及三丛中是。灸三壮。

若小肠卒疝,脐腹疼痛,四肢不举,小便涩滞,身重足痿。三,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宜针三分,灸三壮,极妙。

【灸肠风下血法】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也。又以第二指,于中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灸七壮。以上加至壮数多为效。患深,次年更灸,但以中指一指为准,临时更揣摸之。

【灸结胸伤寒法】

宣黄连七寸,捣末,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一处研细成膏,如干,滴水两点,纳于脐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为度。

【灸毒结胸】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葱白一束紧札,切作饼 ,灸令热,与熨脐下;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饼,令生真气,渐觉体热,即用五积散二钱,入附子末一钱,水盏半,姜枣加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服,日并三两服,即汗自行而安。

【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未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蒸脐治病法】

五灵脂(八钱,生用)斗子青盐(五钱,生用)香(一钱)没药(一钱)天鼠粪(即夜明沙,二钱,微炒)地鼠粪(三钱,微炒)葱头(干者,二钱)木通(三钱)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水和 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药与钱不时添换。根据后开日,取天地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酉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此乃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 ,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不发,《千金》所云∶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也。

【《千金》灸法】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

【《宝鉴》发灸法】

《宝鉴》云∶气不至而不效,灸亦不发。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

【艾叶】

《医统》《本草》云∶艾味苦,气微中之,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今在处有之。惟蕲州叶浓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经满络虚,刺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也。

【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 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

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炷根据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艾火】

《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

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番部用镔铁击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用蜡烛更佳。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灸法】

《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蜷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炷火先后】

《资生》云∶凡灸当先,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寒热】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 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明跗上动脉灸上。巅上一灸之。

【灸疮要法】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去青,于 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灸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终不发矣。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或猫腹。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

【灸后调摄法】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浓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医案】

(杨氏)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予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予针肺俞、曲池、三里,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至今康健,诸疾不发。若作虚寒,愈补而痰愈结,可不慎欤!戊午春,鸿胪吕小山,患结核在臂,大如柿,不红不痛。医云是肿毒。予曰∶此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非药可愈。后针手曲池,行六数,更灸二七壮,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平妥矣。若作肿毒,用以托里之剂,岂不伤脾胃清纯之气耶?己巳岁夏,文选李渐庵公祖夫人,患产后血厥,两足忽肿大如股,甚危急。徐、何二堂尊召予视之,诊其脉芤而歇止,此必得之产后恶露未尽,兼风邪所乘,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体肿痛,病势虽危,针足三经,可以无虞。果如其言,针行饭顷而苏,肿痛立消矣。

癸酉秋,大理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予治之,诊其脉滑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须针可痊。即取风市、市等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

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视其脉虽危绝,而胸尚暖,脐中一块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次年升职方,公问其故。予曰∶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而不针气海,则块何由而散?块既消散,则气得以疏通,而痛止脉复矣。正所谓急则治标之意也。公体虽安,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乖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

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东皋徐公推予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更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东皋名医也,且才高识博,非不能疗,即东垣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非针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门而愈。东皋之心,即东垣心也,而其德可并称焉。视今之嫉贤妒能者,为何如哉?然妒匪斯今,畴昔然矣。予曾往磁洲,道经汤伏道路旁,有先师扁鹊墓焉,下马拜之。问其故。曰∶鹊乃河间人也。针术擅天下,被秦医令李HT 刺死于道路之旁,故名曰伏道,实可叹也。有传可考。

戊辰岁,给事杨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药日服而人日瘦。同科郑湘溪公,迎予治之。

予曰∶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门灸针,消散积块,后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己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果如其言,而针块中,灸章门,再以蟾蜍丸药兼用之,形体渐盛,疳疾俱痊。

壬申岁,四川陈相公长孙,患胸前突起,此异疾也。人皆曰∶此非药力所能愈。钱诚翁堂尊,推予治之,予曰∶此乃痰结肺经,而不能疏散,久而愈高,必早针俞府、膻中,后择日针,行六之数,更灸五壮,令贴膏,痰出而平。乃翁编修公甚悦之。

辛未,武选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诸公,推予即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矣。不得已,即针内关二,目即开,而即能食米饮,徐以汁调理而愈。同寅诸君,问此何疾也?予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妄为,而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生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窍不同之论也。而子和公亦尝论之详矣。然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怒则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呕血及飧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和,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神上,则上焦闭,闭则气逆,逆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流而不行,故气结矣。

抑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致,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厥,为胸满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也。喜气所致,为笑不休,为发焦,为肉病,为气不收,甚则为狂也。悲气所致,为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弱,女为血崩,为酸鼻辛颐,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息,为泣,为臂麻也。恐气所致,为破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清水,为面热肤急,为痿,为惧而脱颐也。惊气所致,为潮涎,为目HT ,为癫痫,为不省人事僵仆,久则为痿痹也。劳气所致,为嗌噎,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痿,为唾血,为瞑目,为耳闭,男为少,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泪泪乎不可上也。思气所致,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为不嗜食也。寒气所致,为上下所出水液澄清冷,下痢青白等症也。热气所致,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等病也。

窃又稽之《内经》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互相为治。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

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寒胜热,则受病,寒太过,则亦自病矣。热伤气,气属,热胜寒,则受病,热太过,则亦自病矣。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也,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也,以谑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也,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法也。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治劳,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夫惊以其卒然而临之也,使闻,则不惊矣。如丹溪治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坐,此思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时,令人解之,举药一贴,即求食矣。盖脾主思,思过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木气冲发而脾上开矣。又如子和治一妇,久思而不眠,令触其怒,是夕果困睡,捷于影响。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也。又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而不饮食,令以亲家之女陪欢,仍用解郁之药,即能饮食。又闻庄公治喜劳之极而病,切脉乃失音症也,令恐惧即愈。然喜者之人少病,盖其百脉舒和故耳。经云∶恐胜喜,可谓得玄关者也。凡此之症,《内经》自有治法,业医者,废而不行,何哉?附录宜知所从事焉。

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项颈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以刺之。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串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

戊寅冬,张相公长孙,患泻痢半载,诸药不效,相公命予治之,曰∶昔翰林时,患肚腹之疾,不能饮食,诸药不效,灸中脘、章门即饮食,其针灸之神如此。今长孙患泻痢,不能进食,可针灸乎?予对曰∶泻痢日久,体貌已变,须元气稍复,择日针灸可也。华岑公子云∶事已危笃矣,望即治之,不俟再择日期,即针灸中脘、章门,果能饮食。

丁丑夏,锦衣张少泉公夫人,患痫症二十余载,曾经医数十,俱未验。来告予,诊其脉,知病入经络,故手足牵引,眼目黑瞀,入心则搐叫,须根据理取,方保得痊。张公善书而知医,非常人也。悉听予言,取鸠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 、曲池等,理其经络,疏其痰气,使气血流通,而痫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后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药,每戊辰岁,吏部观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块如覆杯,形体羸瘦,药勿愈。予视之曰∶既有形于内,岂药力所能除,必针灸可消,详取块中。用以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而愈。邃麓公问曰∶人之生痞,与 癖、积聚、 瘕是如何?曰∶痞者否也,如《易》所谓天地不之否,内柔外刚,万物不通之义也。物不可以终否,故痞久则成胀满,而莫能疗焉。 癖者,悬绝隐僻,又玄妙莫测之名也。积者迹也,挟痰血以成形迹,亦郁积至久之谓尔。聚者绪也,根据元气为端绪,亦聚散不常之意云。 者征也,又也,以其有所征验,及久而成萃也。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气血成形,及历年遐远之谓也。大抵痞与 癖,乃胸膈之候,积与聚,为腹内之疾,其为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见于男子。其与瘕,独见于脐下,是为下焦之候,故常见于妇人。大凡腹中有块,不问男妇积聚、瘕,俱为恶症,切勿视为寻常。初起而不求早治,若待痞疾胀满,已成胸腹鼓急,虽扁鹊复生,亦莫能救其万一,有斯疾者,可不惧乎!李公深以为然。

戊辰岁,户部王缙庵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徐堂翁召予视之,须行八法开阖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之数而愈。凡治此症,须分五痫,此卷前载之详矣,兹不悉录。

壬申岁,大尹夏梅源公,行次至蛾眉庵寓,患伤寒,同寅诸公,迎视六脉微细,症得脉。经云,脉见于经,其生也可知;脉见于经,其死也可许。予居玉河坊,正值考绩,不暇往返之劳,若辞而不治,此公在远方客邸,且莅政清苦,予甚恻之。先与柴加减之剂,少效,其脉尚未合症,予竭殚思,又易别药,更针内关,六脉转矣。遂次第进以汤散而愈。后转升户部,今为正郎。

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寓灵济宫,患腰痛之甚。同乡董龙山公推予视之。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然男子尺脉固宜沉实,但带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公曰∶手法代针,已觉痛减,何乃再服渗利之药乎?予曰∶针能劫病,公畏针,故不得已,而用手指之法,岂能驱除其病根,不过暂减其痛而已。若欲全可,须针肾俞,今既不针,是用渗利之剂也。岂不闻前贤云∶腰乃肾之府,一身之大关节。脉沉数者,多是湿热壅滞,须宜渗利之,不可用补剂。今人不分虚实,一概误用,多致绵缠,痛疼不休(出玉机中)。大抵喜补恶攻,人之恒情也。邪湿去而新血生,此非攻中有补存焉者乎?壬申岁,行人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息自盛矣。后择时针上,行六之数,下行九之数,各灸七壮,遂全愈。今任扬州府太守。庚辰过扬,复睹形体壬申夏,户部尚书王疏翁,患痰火炽盛,手臂难伸,予见形体强壮,多是湿痰流注经络之中,针肩 ,疏通手太经与手明经之湿痰,复灸肺俞,以理其本,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至吏部尚书,形体益壮。

辛未岁,浙抚郭黄 公祖,患大便下血,愈而复作,问其致疾之由?予对曰∶心生血,而肝藏之,则脾为之统。《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癖而下血。是皆前圣之言而可考者。殊不知肠胃本无血,多是痔疾,隐于门之内,或因饮食过伤,或因劳欲怒气,触动痔窍,血随大便而出。先贤虽有远血、近血之殊,而实无心、肺、大肠之分。又有所谓气虚肠薄,自荣卫渗入者,所感不同,须求其根。于长强针二分,灸七壮,内痔一消而血不出。但时值公冗,不暇于针灸,逾数载,升工部尚书,前疾大作,始知有痔隐于门之内,以法调之愈。至己卯复会于汶上云,不发矣。是岁公子箕川公长,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各数十壮,方作声。若根据古法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已。

己卯岁,因磁州一同乡,欠俸资往取,道经临洛关,会旧知宋宪副公,云昨年长子得一痞疾,近因下第抑郁,疾转加增,诸药不效,如之奈何?予答曰∶即刻可愈。

予即针章门等,饮食渐进,形体清爽,而腹块即消矣。欢洽数日,偕亲友送至吕洞宾度卢生祠,不忍分袂而别。

庚辰夏,工部郎许鸿宇公,患两腿风,日夜痛不能止,卧月余。宝源局王公,乃其属官,力荐予治之。时名医诸公,坚执不从。许公疑而言曰∶两腿及足,无处不痛,岂一二针所能愈?予曰∶治病必求其本,得其本会归之处,痛可立而止,痛止即步履,旬日之内,必能进部。此公明爽,独听予言,针环跳、绝骨,随针而愈。不过旬日,果进部,人皆骇异。假使当时不信王公之言,而听旁人之语,则药力岂能及哉?是惟在乎信之笃而已,信之笃,是以获其效也。

己巳岁,张相公得门忽肿之疾,戎政王西翁,推予诊视,命之曰∶元老之疾,非常人比,宜思殚力调治,以副吾望!予谒,诊右寸浮数,是肺金受风热,移于大肠之中。然门又居下之地,而饮食糟粕,流至于此,若无七情四气所干,则润泽而下。或湿热内蕴,邪气所加,则壅滞而作肿痛。予制以加减搜风顺气之剂一罐,倍加酒蒸大黄,借酒力上升,荡涤邪热,加麻仁润燥,枳壳宽肠,防风、独活驱除风热,当归清血凉血养血,枯芩以清肺与大肠,共制成丸,服渐清安。

隆庆二年,四月初四日,奉旨传与圣济殿,着医去看徐阁老病,钦此。臣等谨钦遵,前至徐阁老秋家,诊得六脉数大,积热积痰,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宜用清热健脾化痰汤医治,黄芩、白术、贝母、橘红、茯苓、香附、芍药、桔梗、川芎、前、槟榔、甘草,水二钟,姜一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药对症,即愈。

乙亥岁,通州李户侯夫人,患怪病,予用孙真人治邪十三针之法,神复旧,以见十三针之有验也。

己巳岁,尚书介川翁,患肝脾虚弱,时常泻痢,肢略浮肿。问于予曰∶时常泄泻,多系湿热,夫人之一身,心生血,肝藏之,而脾为之统;脾得其统,则运化有常,水谷通调,固无所谓湿,亦无所谓热也。夫唯元之气,既不能保之于平时,而五味之养,又不节之于将来,斯血俱耗,而脾无所统矣。脾失所统,则运化通调,将何以为职?欲求其无泻,不可得也。然则何以谓之湿热?盖运化通调,即失其职,则水谷不分,湿郁于内,而为热矣。

由是便血稠粘,里急后重,泻不独泻,而又兼之以痢焉,皆坐此也。其治之法,宜荡涤其湿,然后分利,斯脾胃得统,而其症安矣。否则土不能治水,汜滥盈溢,浸于四肢,变而为气者有之。信其言,调理而愈。

己卯岁,行人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烦躁病笃,召予诊,得六脉数而止,必是外感,误用凉药。与羌活汤热退,余疾渐可。但元气难复,后灸膏肓、三里而愈。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夭灭人生也,几希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果即能履。夏浓赠,予受之,逾数载又瘫矣。复来召予,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鹤反间以致忿。视昔之刺鹊于伏道者,为何如?己巳岁,蔡都尉长子碧川公,患痰火,药饵不愈。辱钱诚斋堂翁,荐予治之。予针肺俞等愈。后其女患风痫其危,其乃郎秀山,乃婿张少泉,邀予治之,乃针内关而苏,以礼浓赠,予固辞不受。遂以女许聘豚儿杨承 焉。

庚辰岁过扬,大尹黄缜庵公,昔在京朝夕相与,情谊甚笃,进谒留疑,不忍分袂,言及三郎患面部疾,数载不愈,甚忧之。昨焚香卜灵棋课曰∶兀兀尘埃久待时,幽 寂寞有谁知,运逢宝剑人相顾,利遂名成总有期。与识者解曰∶宝者珍贵之物,剑者锋利之物,必逢珍贵之人,可愈。今承相顾,知公善针,疾愈有期矣。予针巨 、合谷等,更灸三里,徐徐调之而愈。时工匠刊书,多辱蟹米之助。

甲戌岁,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养病天坛,至敝宅数里,春野公每请必亲至,竭力尽孝。予感其诚,不惮其远,出朝必趋视。告曰∶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万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顺,则沉 之咎必致矣。然公之疾,非一朝所致,但脾喜甘燥,而恶苦湿,药热则消于肌肉,药寒则减于饮食,医治久不获当,莫若早灸中脘、食仓。忻然从之,每各灸九壮,更针行九之数,疮发渐愈。春野公今任兵科给事中,乃翁、乃弟,俱登科而盛壮。

庚辰岁,道经扬州,御史桑南皋公夫人,七旬余,发热、头眩、目涩、手挛、食少,公子迎予。诊得人迎浮而关带弦,见症虽多,今宜清热为先,以天麻、僵蚕为君,升麻、知母为臣,蔓荆、甘草等为使佐,服至三帖,热退身凉,饮食渐进,余症亦减,次日复诊,六脉平匀。昆玉喜曰∶发热数月,医不见效,昨方制服一帖,热退食进,何耶?予曰∶医者意也,得其意,斯握医之要枢矣。昔司马尝称扁鹊随俗为变,及述其论齐桓侯疾,语多近道,皆以其意通之耳。昨脉浮弦,疑是过用养血补脾之剂,闭塞火邪,久则流溢于太胱经,起至,终睛明,故目涩头眩;支走三焦经,故手挛也。少南、少玄公与缜庵公姻联之好,予辱故人之托,思脉理,意究病源,故制立前方,用以引经之剂,其热速退,热退,脾渐长,而荣血自生,余症亦因之除矣。二公曰∶然。

【出处】:

中医药文献博览-针灸推拿-针灸大成-卷九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