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医宗金鉴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医宗金鉴 >

泻证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泻证总括

小儿泄泻认须清,伤停食冷热惊,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补治宜

[注]

泻之一证,多因脾被湿浸,土不胜水而成,然致病之原各异,或食停滞不化,或感受寒暑之气,或惊邪外触,或藏受寒冷,或脾虚作泻,更有飧泻水泻之证,致疾之因不同,而调治之法亦异,医者详细辨之,或分消或补,因证施治,庶不误矣。

食泻

食过伤泻酸脓,噫臭腹热胀满疼,口渴恶食溺赤涩,保安平胃奏神功。

[注]

食泻者,因食过饱,损伤脾胃,食不化,故频泻酸脓也,噫臭腹热,胀满疼痛,口渴恶食,小便赤涩,须用保安丸消其滞,次用平胃散和其脾,庶积消而泻止矣。

(保安丸)香附醋炒缩砂仁各一两白姜炮青皮醋炒陈皮三棱莪术炙甘草各五钱

以上为细末,曲糊为丸,量儿大小与之,白汤化下。

(平胃散)方见□

中寒泻

过食生冷中寒泻,肠呜胀痛泄澄清,面白肢冷懒饮食,理中诃子散堪行。

[注]

中寒泻者,因过食生冷,以致寒邪凝结,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泻皆澄澈清冷,面色淡白,四肢厥冷,饮食懒进也,中理中汤主之,止泻诃子散主之。

(理中汤)方见不

(诃子散)诃子麸炒肉豆蔻面煨白术土炒人参茯苓木香各二两煨陈皮炙甘草各五钱以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调服泻证门

火泻

火泻内热或伤暑,暴注下迫腹痛疼,烦渴泻黄小便赤,玉露四苓可收功。

[注]

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泻多黄水,小便赤色也,先用玉露散清其热,再用四苓汤利其水,庶得其要矣。

(玉露散)寒水石石膏各一两甘草三钱以上为细末,量儿大小,汤无时调服。

(四苓汤)茯苓白术土炒猪苓泽泻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

火泻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湿用四苓,茯苓白术猪苓泽,灯心为引共煎成。

惊泻

惊泻因惊成泄泻,夜卧不安昼惕惊,粪稠若胶带青色,镇惊养脾服通灵。

[注]

惊泻者,因气弱受惊,致成此证,其候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如苔,治宜镇心抑肝,先以益脾镇惊散定其惊,次以养脾丸理其脾,庶可愈矣。

(益脾镇惊散)人参钱半自术土炒茯苓各三钱朱砂八分□藤二钱甘草五分炙以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服。

(养脾丸)人参白术土炒当归川芎各三钱青皮醋炒木香煨黄连姜炒陈皮各二钱神曲炒山查缩砂仁麦芽各一钱炒以上研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陈仓米饮下。

脐寒泻

剪脐失护受寒冷,粪包青白腹痛呜,散寒和气饮极效,补调中汤最灵。

[注]

脐寒泻者,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人,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包青白,腹痛肠鸣,先用和气饮散之,再以调中汤补之,庶治得其要矣。

(和气饮)苍术紫苏防风赤苓豆豉藿香陈皮厚朴姜炒炙甘草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

和气饮具散功,苍术紫苏共防风赤苓豆豉藿香叶,陈皮厚朴甘草同。

(调中汤)人参茯苓藿香白术土炒炙甘草木香煨香附制缩砂仁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

脐寒泻用调中汤,人参白术煨木香藿香茯苓同香附,缩砂炙草引煨姜。

脾虚泻

脾虚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少神,面黄懒食肌消瘦,参苓白术奏奇勋。

[注]

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作泻腹满不渴,神短少,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其泻自止。

(参苓白术散)方见脾疳。

飧泻

清气下陷失健运,完谷不化飧泻名,补中益气汤升补,久泻肠滑用四神。

[注]

飧泻者,或因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也,治者须补养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升其中气,若泄泻日久,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耆蜜炙当归土炒白术土炒炙甘草陈皮升麻土炒柴醋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飧泻多因清陷,补中益气汤最验,参耆归术草陈皮,升麻柴功无限。

(四神丸)补骨脂四两五味子肉豆蔻各二两面裹煨吴茱萸一两水浸炒

以上为细末,生姜枣肉为丸,每服一钱,米饮下。

水泻

脾胃湿盛成水泻,懒食溏泻色多黄,清浊不分溺短涩,胃苓升除湿汤。

[注]

水泻者,皆因脾胃湿盛,以致清浊不分,变成水泻之证,其候小便短涩,懒食溏泻色黄,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除湿汤治之,其证自愈。

(胃苓汤)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猪苓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湿泻胃苓汤堪行,苍术陈皮厚朴同,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共猪苓。

(升除湿汤)

苍术炒陈皮防风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炙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除湿泻不停,苍术陈皮共防风,神曲麦芽泽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