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医宗金鉴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医宗金鉴 >

删补名医方论·栀子豉汤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以心腹为里,明以心腹为表。盖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胎,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之表宜汗不宜吐,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转属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烦躁舌胎等证,然仍在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像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像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自明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