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临床营养学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临床营养学 >

17 营养性贫血·17.1 缺铁性贫血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缺铁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病遍及世界各国,以6月至3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根据WHO资料小儿发病率高达52%,男人约为10%,女20%以上,孕妇40%,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从城市1042名初生至13岁小儿的调查结果发现:3月组IDA发病率13.2%,6月组42.2%,1~〈2岁组31.8%,2岁以上较低,7~13岁组15.1%,又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资料在非妊娠育龄女工中的IDA(Hb〈110g·L-1发病率为11.39%,妊娠女工中(Hb〈100g·L-1〉为19.28%。因此研究防治IDA,尤其是高发年龄组的IDA,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目前,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铁缺乏后至IDA出现有一演进过程:①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时仅有体内储铁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 ③缺铁贫血期。以上各期可分别用各种指标检测。由于铁缺乏研究的深入,所以,十分有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

17.1.1 病因

体内铁的65%组成Hb,约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于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内,余下的分布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细胞内与氧化还原过程有关的酶中。血液中转运的铁仅占总量的0.12%左右。体内铁含量随年龄、体重及Hb水平而异。正常男人的总铁量约为50mg·kg-1,女约为35mg·kg-1,新生儿约为60~70mg·kg-1。

铁的代谢是在一个基本闭合的循环中进行,红细胞经过约120天后破坏释放的铁,其中80%转运至骨髓而被再利用,20%则贮存于肝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备用。每天排出的铁量从摄入食物中得到补充,铁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成人男每日的铁排泄量为0.5~1.5mg,女因月经每天平均多失铁1mg,故每天排泄量约2mg,哺期每天多1.5mg。最初2个月小儿从粪便丢失的铁相对地较成人为多,每天约1mg,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自皮肤丢失的铁亦相对地较多,正常情况下<2岁小儿丢失铁约0.04mg·kg-1·d-1,2~8岁0.03mg·kg-1· d-1.如有额外需要如生长发育、妊娠、失血等,则必须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铁以满足需要。各年龄组为维持体内铁的平衡每日所必需吸收的铁量见表17-1 。

(1)体内贮铁不足 婴儿时期的铁缺乏症与新生儿储铁有关,影响新生成储铁的因素有:

①妊娠时间与新生儿体重 妊娠前6个月时胎儿储铁较少,在最后3个月时储铁大量增多,所以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易有铁营养缺乏。

②脐带结扎时间与方法 脐带血管内约有75~125ml血,此量约等于新生儿血容量之1/4~1/3。延缓脐带结扎,将脐带血挤入新生儿或结扎时胎盘位置低于产妇时,均可增加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及体内含铁量;

③有无胎儿至胎儿或胎儿至母体的输血 已知约有15%的单绒膜胎盘的双胎有明显的胎胎间输血。

④母亲的铁营养状态 多数学者认为IDA与正常母亲的新生儿,其脐血的血红蛋白值无差异但另有学者发现随母亲贫血程度不同,脐血的血红蛋白虽在正常范围,但脐血的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并认为母体妊娠早期出现的中度至重度贫血,可影响胎盘结构和功能,如铁的转运和其他造血物质进入胎儿而使脐血血红蛋白值下降。妊娠后期发生贫血时,胎盘结构和功能不受影响,脐血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2)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

①食物中铁的含量及吸收度:食物中的铁有血红素铁及非血红素铁。前者存在于鱼、畜及禽类的肉中,能在肠道上皮细胞直接吸收,不受消化液或其他食物因素的影响。后者则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必须游离还原为二价铁或三价铁,与其他物质螯合后才能吸收。

每100ml含铁0.15mg,但人因含糖和维生素C较多,含磷酸较少,故铁的吸收率达50~70%,牛每100ml含铁0.1mg,吸收率仅10%。动物食物含铁较高,吸收率亦高,如各种鱼类含铁0.7~1.6mg·100g-1,吸收率仅11%。,各种肉类1.5~3.2mg·100g-1,猪肝25mg·100g-1 ,吸收率均达22%。鸡蛋含量虽为2.750mg·100g-1 ,吸收率仅1%,玉米及小麦含铁约1.650mg·100g-1 ,吸收率各为3及5%.绿叶蔬菜一般含铁量较其他蔬菜,瓜果为高,菠菜虽含铁2.550mg·100g-1,但吸收率仅1.3%。豆类含铁量高,尤其黄豆含铁1150mg·100g-1,且吸收率达7%。

②食物相互作用对铁吸收的影响:

A.抑制铁吸收的配位体(ligands);有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植酸盐等,大都存在于植物食物内,可与铁结合成大的多聚体(polymers),不能溶解而沉淀,从而使铁的吸收受阻。含纤维量高的麦麸也能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与咖啡中的鞣酸对铁的抑制率可达41~95%。牛中的磷高,蛋黄中的磷酸盐和磷蛋白均使铁不易吸收。

B.促进铁吸收的配位体 此种配位体能与铁螯合形成小分子量的可溶单体(monomers),可阻止铁沉淀和形成多聚体,从而有利于铁的吸收,如酸盐、柠檬酸、琥珀酸、氨基酸、肌苷、脂肪、山梨醇、葡萄糖、蔗糖及果糖。而最强的维生素C和存在于牛、羊、猪、鸡、鱼的肉和肝内的“内因子”。

维生素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作用十分明显,且与剂量大小成正比。在膳食中添加维生素C可使铁的吸收率提高5~10倍,但维生素C必须与食物同时进食才能起作用。肉食加入植物食物中同食时,也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如铁强化面包铁的吸收率为2.1%。同时吃一小块肉(30g),铁的吸收率可提高3倍,如多吃一些肉还可再提高。

C.蛋白质对食物中铁吸收的影响:最近Cook的研究认为除制品外,其他动物蛋白均能提高血红素铁及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但发现一些半提纯的蛋白质反而能使非血红素铁吸收下降,如黄豆蛋白可使铁吸收下降80~90%,而这种抑制作用不能用加热或提纯来消除。

D.固体食物对人中铁吸收的影响:近来发现人喂养小儿时,添加固体食物如水果或蔬菜泥后,反使铁吸收量减少,体内储铁下降。故目前认为添加固体食物能使人喂养小儿的铁摄入不足。

因此膳食搭配尤其是同时进食时,各类食物的搭配对非血红素铁和无机铁的吸收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搭配不同,每餐铁的吸收率不同。铁的生物可利用密度(bioavailablenutrient density)也不同,它是搭配膳食的铁营养价值的指标。即铁营养状态在正常或缺乏时,自某餐每提供4200kJ(1000keal)的食物中,可吸收的铁毫克数,为该餐食物铁的生物可利用密度。如某餐食物含铁2.8mg,供热能1344kJ(320kcal),铁的吸收率5.7%,铁吸收量为0.15mg,则该餐的铁的生物可利用密度为0.5mg4200kJ-1。

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可以影响铁的吸收,膳食中铁的吸收率一般为5~10%,每日膳食中应摄取的铁量应为每日的需要量(表17-1)×10。婴儿时期以类食物为主,所进辅食不多,加上可能存在搭配不当与食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易有含铁量不足,吸收率不高等情况。所以营养缺铁贫血的发病率高。成人如不注意膳食成分及搭配也有可能产生营养缺铁贫血。

表17-1 每日铁需要量(WHO1970 ,1972)


年龄每日必须吸收量(mg)
婴儿5-12月0.7
儿童1-12岁1.0
男孩13-16岁1.8
女孩13-16岁2.4
期妇女2.8
成年男子0.9
孕妇第一胎期0.8
第二胎期3.0
期妇女2.4


③吸收障碍: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脂肠及小肠上端进行,胃肠吻合术时,食物不经过铁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萎胃炎时胃酸缺乏,以上疾病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3)需要量增加: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随体重增加,血容量及组织铁相应增加,生长速率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应愈大,愈易发生缺铁。足月儿1岁时体重增加3倍,早产儿可增加5~6倍,每增加1kg体重约需增加铁35~45mg,足月儿第一年内约需补充外源铁200mg,低出生体重儿约需补充280~350mg,所以婴儿期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发生缺铁贫血。妊娠及哺期妇女需铁量增加,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需要量也应增加。

(4)丢失或消耗增多:正常婴儿在生后两个月内,由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饮食中摄取的铁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牛喂养小儿,可因对牛过敏或不能耐受大量牛(常超过50ml·d-1)而引起肠道病变,导致出血,重者可造成漏肠综合征,以致其他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铜、钙的丢失。牛中热不稳定蛋白部分为引起过敏的因素,牛煮沸后,蒸发粉可使蛋白质变,此种现象可得到减轻或消失。

腹泻时,大便失铁较其他感染或正常幼儿为多,其他反复感染,铁的消耗增多,钩虫感染可引起肠道失血(1ml血含铁0.5mg)。

在缺铁贫血患者中,约有50%大便大潜血,而正常婴儿中仅7%。因此IDA可增加铁的丢失。

其他失铁情况尚有肠道畸形、慢上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痔疮出血以及其他部位的出血等。肾病综合征时由于运铁蛋白自尿中漏出,可引起缺铁贫血。

(5)其他 如先天无运铁蛋白症,先天运铁蛋白运转至红细胞有缺陷,铁动用缺陷伴有IgA缺乏,原发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及Goodpasture综合征等。

17.1.2 发病机理

体内含铁化合物中,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具有带氧功能、细胞色素、琥珀酸脱氢酶及NADH脱氢酶等能运送电子,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铁除包含在上述含铁化合物中外,尚与很多酶的活有关(铁依赖),如单胺氧化酶、酪氨酸羟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等。此类酶控制着体内重要的氧化、水解和转换过程。因此铁与组织呼吸、氧化磷酸化、卟啉代谢、胶原合成、淋巴细胞与粒细胞功能、神经介质的合成与分解、躯体与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有关系。

(1)缺铁对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与小卟啉结合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当体内缺铁时,正铁血红素形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明显缺铁时,由于影响到DNA的合成,对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也有一定影响,但远不如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明显。故新生的红细胞体积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血的速度减低,在严重IDA时,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内已糖激酶活力增加,自身溶血增加,红细胞变形差,因此易被脾脏破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低下,因此细胞膜易受氧化物损害而变硬。珠蛋白,尤其α-链合成降低。IDA时红细胞内叶酸盐含量显著升高,服铁后下降到正常,IDA时可能幼红细胞叶酸利用有障碍。

外周血和骨髓淋巴细胞可肿胀,有空泡形成。血小板数可减低或增高。

(2)缺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最近证明,缺铁鼠和人脑细胞的生化改变,可能是行为改变如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的物质基础。缺铁鼠脑中单胺氧化酶活力降低,IDA婴儿和儿童尿中香草扁桃酸(vanilmandelic acid,VMA)和去甲肾腺素排泄量增加,铁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后者升高可能是单胺氧化酶活力低的结果。另证明称缺铁鼠脑中羟醛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素降解障碍,使其含量增高,铁治疗后恢复正常。血清素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

(3)缺铁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缺铁后胃酸可减少,口腔粘膜有异常角化,口腔粘膜变薄,色素减低,上皮发生炎症,咽部环状软骨的后方,有时可有纤维组织结构或蹼样物形成而造成吞咽困难。萎胃炎可能为对胃的体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所致。小肠粘膜绒可变宽变钝、融合,上皮下可有炎症。大便隐血可,对木糖吸收有障碍,严重时可产生渗出肠病变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导致脂肪、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维生素等物质的丧失。

(4)缺铁与感染 缺铁对感染发生率的关系仍有争论,大多认为缺铁时感染率增加,其理由为:①临经验表明IDA儿童患者,感染率较健康儿童为高,有些学者在儿童中证实IDA纠正后,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减低;②很多学者证明缺铁时与杀菌有关的很多含铁酶或铁依赖的酶的活力明显降低,而且铁可以直接影响淋巴组织的发育;③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产生均减低,经铁治疗后转为正常;④中粒细胞吞噬功能减低,皮肤过敏试验反应减弱,说明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且发现损害程度与贫血程度有关。四川医学院及天津医学院从免疫学及临上证实了以上情况。

相反的理论认为:①非洲IDA儿童中,细菌感染率较低;②铁剂治疗能诱发疟疾;③试管和动物实验证实细菌生长需要铁,IDA时运铁蛋白增高,而运铁蛋白能与细菌竞争铁,故能抑制细菌生长;④动物实验证实铁能刺激非洲致病细菌的生成。(5)缺铁对肌肉功能、皮肤及骨骼的影响 有报告称IDA患者服铁4天后,体力已明显改善,此现象提示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量无关,而与 α-甘油磷酸氧化酶异常及与α-甘油磷酸盐介导的磷酸化有关。反甲可能为半胱氨酸代谢异常所致。骨骼生长可迟缓。

(6)其他 缺铁时甲状腺功能受影响,鼠在低环境下T4不能转为T3而发生低

17.1.3 临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发病率高,尤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哺期及妊娠期妇女亦多见。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不少患者常因其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其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

(1)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低下,体重减低,可有异食癖,吃泥土、黄沙、粉笔及冰,胃酸可减低,大便隐血可;渗出肠病变及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有腹泻,以致丢失很多营养素而引起相应的缺乏症。萎舌炎、萎胃炎及吞咽困难,不见于婴儿患者,幼童亦罕见。成人中13~52%有舌炎,10~20%有口角炎,有些患者可于进入甜菜后排出红色尿液(甜菜尿beeturia),是由于肠粘膜吸收过多的色素甜菜苷(betanin)引起。

(2)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很多学者观察到IDA小儿有行为异常,智能比对照组差,婴儿对外界反应差,易怒,不安,Bayley婴儿发育记分和智力发育指数均较对照组低。3~4岁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智商(IQ),词汇试验 (Vocabulary test)、学校标准考试记分较对照组低,用铁剂治疗后好转。婴儿时期患过IDA的小儿,在6~7岁时,其注意力不集中及活动过多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说明IDA对行为的影响可持续较长的时间。另也有学者发现IDA时,婴儿的行为受到影响。

少数患儿在哭后,有屏气现象(breath holding spells),用铁治疗可好转。

严重IDE时,可出现神经头水肿。

(3)心血管系统症状Hb<70g·L-1时,心律加快,更严重时,可有心脏扩大及收缩期杂音。

(4)皮肤肌肉及骨胳 易疲乏。严重IDA时,X线上还显示板障增宽,似慢溶血样。成人中有25%出现指(趾)甲改变(反甲),小儿少见。

(5)髓外造血表现 见于小儿。肝、脾、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年龄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但罕见中等程度以上的肿大,淋巴结肿大程度更轻。

(6)对发育的影响 IDA小儿体重可明显低于正常,可能与食欲降低、小肠吸收功能紊乱或DNA、RNA合成障碍有关。

(7)免疫指标 淋巴细胞转化率、中粒细胞杀菌力及四唑氮兰试验常降低,皮肤过敏反应亦降低。

后遗症问题,由于IDA为一全身疾病,IDA严重时将影响全身组织及功能,因此不能忽视其长远的影响。

17.1.4 实验室检查

(1)目前诊断铁缺乏症均采用 生化方法,常用指标有;

①血清铁蛋白 (serumferritin ,SF):是反映体内铁储存的一个较正确与灵敏的方法。体内铁缺乏时SF减低。

②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ree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FEP):IDE、IDA时FEP增 高。FEP/Hb较FEP更敏感,IDE、IDA时增高。

③血清铁(serumiron.SI)常单行减低,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常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常降低。

(2)血象 IDA时有改变,早期仅的血红蛋白(Hb)降低,疾病发展后红细胞计数(RBC)逐渐降低,但H较RBC降低更明显。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均较正常为小或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减低。明显贫血患者血液涂片红细胞大小不均,直径偏小,有异形。淡染,中央苍白区增大。

(3)骨髓象检查 仅用于鉴别诊断需要时,骨髓铁染色也可反映体内铁贮存,但在5岁以下小儿不能以此区别储铁正常与减少。

(4)其他检查 有肝细胞储铁测定。组织含铁总量测定,铁吸收测定,铁动力学测定,Co排泄率测定等。但它们或不实用或不敏感,不能代替常用的生化诊断指标。

linchuangyingyangxue111.jpg

图17-1 体铁含量逐渐减少时有关指标延续改变情况

17.1.5 诊断

(1)体铁含量逐渐减少时,有关指标延续改变情况见图17-1。

从图17-1可见ID期时储铁减少后,骨髓细胞外铁首先受到影响,T1BC、SF已有改变,但仍在临界值上,铁吸收已增加。IDE期上述指标改变更明显,且出现SI、TS、铁粒幼红细胞计数与FEP异常,反映了红细胞生成缺铁。IDA时,红细胞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改变。临上可选用上述适当指标来确定缺铁及缺铁程度。

(2)选择诊断缺铁指标,估计铁营养状况时须注意

①各常用诊断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SF是反映储铁的指标。储铁下降是SF值下降的唯一原因。SF灵敏度高,但当缺铁伴急慢感染、炎症、肿瘤、心肝肾疾病时,SF可正常或稍增高。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以SF为诊断指标时,漏诊率增加。FEP灵敏度亦高,上述疾病(急感染除外)时可增加。SI的生理变异较大,在急慢炎症时下降时明显。SI、TS降低较SF、FEP出现为晚。TIBC的正常值范围较大,影响因素亦较多。人工测定MCV变异较大,肉眼观察红细胞形态误差更大。

②一项指标的正常值与异常值常有重叠,且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漏诊率,因此同时检测多项指标,可提高铁缺乏诊断的正确和检出率。一般认为SF与任何一个指标相结合可提高铁缺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另有学者认为MCH和FEP相结合是灵敏与特异的初筛方法。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资料说明SF、FEP、FEP/Hb对诊断缺铁较SI、TIBC及TS灵敏,后三者需至IDA较明显时,才有较大诊断价值。该院以SF、SF+FEP、SF+FEP+Hb依次诊断ID、IDE及IDA,并以FEP+FEP/Hb+Hb筛查IDA。

③各年龄及别有各指标不同的正常值。

(3)诊断准标

1982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座谈会上制定的小儿营养缺铁贫血的诊断标准草案如下(成人亦可参考,但①的低限不同):

①低色素贫血 生后10天以内的新生儿,Hb<140g·L-1,6月~6岁<110g·L-1,6~14岁<120g·L-1,RBC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MCV<80μl,MCH<27pg,MCHC<31%。

②有明确的铁营养缺乏病因和表现。

③SF〈16μg·L-1

④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铁粒幼红细胞〈15%。

⑤FEP〉500μg·L-1

⑥SI〈600μg·L-1

⑦TIBC〉3500μg·L-1,TS〈15%

⑧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一条和2~8条中任2条上者,可确诊为缺铁贫血。

ID期的诊断应有缺铁病因,SF及骨髓铁有上述改变。IDE期的诊断指标除ID期指标外,FEP、FEP/Hb或SI,TIBC,TS或RBC形态三者之一应有上述改变。如遇感染时,SF值如〈50μg/L时,仍可考虑有铁缺乏。

(4)IDA的鉴别诊断

①其他营养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混合营养贫血等可藉血象、骨髓象以及其他生化指标加以鉴别。

②其他低色素贫血,如慢感染时的贫血、地中海贫血、肿瘤或药物(Pb,INH)引起的贫血,铜缺乏及先天铁代谢异常引起的贫血等,需藉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SI、SF、FEP、血红蛋白电泳、骨髓铁染色等加以鉴别。

17.1.6 治疗

(1)一般疗法 对重症小儿宜加强护理,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

(2)病因疗法 如系营养缺铁,必须增加含铁丰富、铁吸收率高、富于维生素C及蛋白质的食物。在小儿宜根据消化功能逐渐增加,其他病因必须去除。

(3)口服铁剂 常用铁剂有二价铁药物如:①硫酸亚铁片剂或溶液,后者适用于小儿,但易被氧化,仅能短期保存。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②富马酸铁,含元素铁33%。口服铁剂元素铁每天3~6mg·kg-1计算,分次,餐间服用为宜。10%枸橼酸铁铵为三价铁,剂量为每天1~2ml·kg-1。铁剂宜与维生素C同服以增加铁的吸收。总疗程2~3个月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1~2个月以增加铁的储存。铁剂治疗2~3天后食欲神状态即可恢复,2~4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上升高度及红细胞数成反比,1月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铁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是否:①剂量不足;②铁剂失效;③持续失血;④诊断不正确;⑤伴有其他疾病而影响铁的吸收及利用;⑥胃肠吸收不良。

(4)注射铁剂 由于肌注或静注铁剂有一定副作用,因此仅用于:①严重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者;②慢腹泻或胃肠道手术后;③需要迅速纠正缺铁,如妊娠晚期伴有严重贫血及需要外科手术时;④继续失血,其量超过肠的铁吸收量。

静注铁剂有右旋糖酐铁,含糖氧化铁等。

(5)输血及换输血 严重贫血时,可考虑输血或输红细胞,伴心衰或急需手术时可考虑部分换血。

17.1.7 预防

首先应广泛宣传防治铁缺乏症的重要,引起领导、社会及群众的重视。铁缺乏对小儿的危害更大。目前IDA的防治已列为儿童保健工作中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但宣传工作尚应更广泛深入。

人中除积极治疗能引起各种IDA的原发病外,对育龄期妇女,妊娠期及哺期妇女应每日摄取足够的铁(可用药物铁或用铁强化食物或增加营养来补充)。

小儿中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胎儿期的预防措施

①孕母膳食应供给足够的铁,以防止妊娠前3个月的IDA而影响胎盘结构和功能及严重缺铁影响胎儿储铁的可能。

②预防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

③出生时,尤其早产儿断脐不应过早。

(2)合理安排膳食保证食物中有足够的含铁量及良好的铁吸收率,是预防婴幼儿IDA的关键问题。

①婴儿时期膳食的安排。

A,鼓励母喂养,至少至4个月,其间不加固体食物。

B.足月儿最晚自4个月开始补铁,每天1mg·kg-1,未成熟儿最晚自2个月开始补铁,每天6mg·kg-1,持续补充至1岁末,最好到2岁。

C.自2~3个月起,于哺后喂水果汁或维生素C50~100mg ,以促进铁的吸收。

D.人工喂养者尽量采用婴儿方或经煮沸牛,鲜牛量不应超过750~1000ml·d-1,以减少胃肠道隐血。

E.人工喂养宜采用铁强化方,5~6个月后采用铁强化谷物补铁。

F.6~7个月以后可以粥内添加鱼或肉泥以供给血红素铁及“内因子”,9~12个月于添加肉末与菜粥的同时供给维生素C和“内因子”。喂给这些固体食物或蛋类时,要与人喂哺至少相隔4h,喂给鱼肉等尚可提高蛋白质供应量。

②幼儿时期膳食的安排:此期如不注意膳食安排,缺铁贫血的发病率亦高,可以从以下原则着手:

A.要保证有足够的动物蛋白和豆类食物,不仅可供优质蛋白质,铁含量高,吸收率也高。鸡鸭血、猪血也是铁的好来源。豆浆比牛供铁量多。

B.每日需摄入足够量的新鲜蔬菜或水果,并于进餐时食用或餐后即刻食用,以供给维生素C而促进铁的吸收。

C.铁强化饼干或其他仪器必须注明含铁量及每日摄入量,可作为点心等食用以补充铁,但必须防止过食以免引起铁中毒。

(3)药物铁预防 如无铁强化食物,足月儿可于3月起给铁,每天16mg·kg-1,早产儿于2月起每天给26mg·kg-1。体重过低的早产儿宜避免更早开始用较大剂量铁剂,以防发生维生素E缺乏溶血。

(4)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和疾病。

17.1.8 铁强化食品

由于IDA的广泛存在,因此各国都很重视铁强化食品的制备和应用。美国自1941年起即在面粉中强化铁,目前其膳食中约25%铁系另外加入的,瑞典膳食中42%铁来自强化食品。其他如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泰国、菲律宾和中美各国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铁强化仪器的制备也已受到有关各方面的重视而开始起步。

为使铁强化食品起到有效的作用。首先应摸清那些人群最需要补铁,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铁剂及适当的食物或食品来进行强化。应对成品进行色香味及保存期限的观察,铁吸收率及利用率的测定,先行试用再推广应用,并建立监测制度以了解其效用及不良反应。

选择强化铁剂必须从生物利用率、加入后食物的色香味和稳定以及出售价格几方面来考虑。但有时不可兼得。用于强化液体方的铁剂较多,且生物利用率高,如硫酸亚铁、枸橼酸亚铁、酸亚铁等,但后二者价格较贵。硫酸亚铁也可用以强化粉剂方。谷物的强化较困难。正磷酸铁和焦磷酸铁在强化面粉时不变色也无味,但其生物利用率差,价格也较贵。元素铁不论是用氢还原、电解还原或为铁羰络合物,其价格低廉,为目前强化谷物的较好铁剂。但其生物利用率与铁颗粒大小有关,小颗粒(5~10μm)者吸收利用率高,能稳定。硫酸亚铁可用于强化面包。

婴儿方中强化铁一般为每100g加硫酸亚铁15mg,牛方中则1000g加硫酸亚铁10~12mg,铁的吸收率约4%,虽不如人中铁的吸收率高,但因强化粉中铁的总量增加,故其绝对吸收量也随之提高。婴儿谷物粉一般为每1g加硫酸亚铁或小颗粒还原铁0.45mg,平均铁的吸收率4%左右。铁剂与食物的比例应根据具体情况,如人群缺铁程度、食品的每日消耗量以及对食品色香味及稳定的影响而加以考虑。

智利采用牛血红蛋白强化饼干,认为很理想。

加用铁强化食物后,每日自食物中摄入的总铁量以满足每日需要量为度。国外一些国家经用铁强化食物的防治后,育龄妇女的IDA已自60年代初的25~30%降到70年代的5~10%。

正常人长期进食铁后是否引起铁中毒的问题尚未解决,文献报道的极少数病例,未排除原发血色病杂合子的可能。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