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景岳全书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景岳全书 >

之一入集·传忠录(上)·阴阳篇(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篇(二)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乃为医道之纲领。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而已。故证有,脉有,药有。以证而言,则表为,里为;热为,寒为;上为,下为;气为,血为;动为,静为;多言者为,无声者为;喜明者为,欲暗者为微者不能呼,微者不能吸;病者不能俯,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也;沉微细涩之类,皆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敛降者为;辛热者为,苦寒者为;行气分者为,行血分者为动而走者为静而守者为。此皆医中之大法。至于中复有中复有静,疑似之间,辩须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若有余而更施治,则愈炽而愈消;不足而更用方,则愈盛而斯灭矣。设能明彻,则医理虽玄,思一、道产,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水为,火为,象分冰炭。何谓同源?盖火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而万物焦枯矣。水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而万物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其在人身,是即元,所谓先天之元气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耳。至若先天无形之,则曰元曰元。元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元元气者,即化生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着,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

天地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为生之本,实死之基。故道家曰∶分未尽则不仙,分未尽则不死。华元化曰∶得其者生,得其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曩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伐此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论脾胃之火必须养,然尚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虚火动之论,制补、大补等丸,俱以黄柏、知母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后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谓非轩歧之魔乎?余深悼之,故直削于此,实冀夫尽洗积陋,以苏生命之厄,诚不得不然也。观者其谅之、察之,勿以诽谤先辈为责也。幸甚!一、虚实。经曰∶虚则外寒,虚则内热,盛则外热,盛则内寒。

经曰∶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此言气之虚也。仲景曰∶发热恶寒发于,无热恶寒发于。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盛则病,盛则病。胜则热,盛则寒。

根于根于。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以引,从以引,各求其属而衰之。如求汗于血,生气于,从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

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生于热,热则舒缓;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考之《中藏经》曰∶病则旦静,病则夜宁;虚则暮乱,虚则朝争。盖虚喜助,所以朝轻而暮重;虚喜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王,强也。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盛负,相错乱,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将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