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常见老年病防治
目录
位置:主页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常见老年病防治 >

【疱疹样皮炎】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水疱,又有丘疹、风、红斑、结痂等多种损害的皮肤病。其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持续多年。由于剧痒、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日久不愈,可使患者消瘦、头昏、神疲乏力。本病多在中老年人中发生,属祖国医学“天疱疮”、“火赤疮”范围。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大致与下列因素有关。

1.自身免疫因素。检查发现皮疹表皮基膜处有粒状免疫球蛋白A和补体的复合物。另发现病人的血清中常有抗甲状腺及抗胃粘膜的抗体,但尚未发现抗皮肤的抗体。

2.恶肿瘤。部分患者体内同时有恶肿瘤,这种病人常出现显著的皮疹,且有剧痒,但机理尚不清楚。

3.饮食因素。有些病人食用麦类食物后常诱发皮疹或使其加重,停食后皮疹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4.其它因素。恐怖,忿怒等情绪急剧变化,或疲劳、受寒、体内有细菌、病毒感染病灶时,常可诱发皮疹或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是体虚湿热结聚,外感风湿热毒,风湿热相搏蕴积肌肤而成。若病情迁延,时间较长,伤津耗血,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可使病情加重,日久不愈。

【临床表现】

本病常好发于腋下、肩胛、背部、腰骶、及四肢伸侧,且皮疹对称出现在身体两侧。多数患者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先有畏寒、发热、咽干或全身不适等症状,2~3天后,患处出现红斑、丘疹、风、丘疱疹、以后渐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形如黄豆,水疱壁厚而紧张,疱液饱满不易破裂,且皮疹有聚集倾向,排列成环形,回形或不规则形,典型者外观如珠戒,是为本病的一大特征。除皮疹外,患者自觉瘙痒或灼热甚则刺痛,瘙痒常夜间增剧不能入睡。由于搔抓,表皮易破损而继发感染,皮疹处有糜烂,流滋,结痂。病情常时轻时重,经数周数月或1~2年后,皮疹渐渐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或有浅瘢痕。部分患者愈后又可复发,如此反复不已,持续若干年。本病一般不累及粘膜,临上常应和天疱疮鉴别,天疱疮以水疱、大疱为主,疱壁极薄而松弛,常有口腔粘膜的水疱。

【预防措施】

1.稳定情绪。平时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发怒或急剧的情绪变化。

2.保持健康体质。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衣着保暖,避免受寒,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清除各种感染病灶。对体内的细菌、病毒感染病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去除诱发本病的因素。

4.慎食麦类食物。对麦类食物诱发本病患者,应该慎食麦类食物,尽量不吃小麦、黑麦、或大麦制成的食品。

【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氨苯砜对疱疹样皮炎常有迅速而良好的疗效,可以首选,每次100毫克,每日一次,服6日停1日,以后如需长期服用应改为维持量,每次50毫克,每日一次;磺胺吡啶,初用量每次0.5克,每日4次,症状减轻后改为每日2次,维持量可降低到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0.5克,同时口服碳酸氢钠,并定期检查血、尿,如有白细胞显著减少等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磺胺甲氧基吡哒嗪,每次0.5克(片),每日1次;若病情严重,可以改用强的松,开始量应较大,以后视病情改善情况,改用维持量;抗组织胺药,扑尔敏12毫克,每日2~4次,或去敏宁,每次50毫克,每日4~8次。

2.外用药物。外用药物主要是针对局部治疗,目的是减轻痒觉防止继发感染,外用药有高锰酸钾洗浴(1∶5000浓度);氧化锌洗剂外搽;氢化可的松霜外搽;1%薄荷三黄洗剂外搽。

3.中医辨证施治。急发作出现遍身发红斑、丘疹、水疱、剧痒,伴头痛、发热、咽干等症者,辨证属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阻肌肤,治宜健脾利湿,祛风清热解毒,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焦白术12克、淮山药20克、生扁豆10克、茯苓10克、防风10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黄连10克、蛇舌草15克、苦参片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6克);慢反复发作者,除水疱外,以抓痕、血痂、皮肤粗糙、肥厚、色素沉着为主,伴头昏、肢倦乏力、消瘦纳少,辨证属气血两亏,虚化热,生风化燥,治以养血润燥,养清热,方选大补丸加减(生熟地各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玉竹10克、蛇舌草20克、鹿衔草10克、白藓皮10克、蛇子10克、土茯苓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

4.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养生秘旨 ·濒湖脉学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