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外国爱情诗歌
目录
位置:主页 > 外国名著 > 外国爱情诗歌 >

缪塞《给蓓芭》爱情诗赏析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法国〕缪塞《给蓓芭》爱情诗鉴赏

蓓芭,当夜已来到,

你母亲已向你道过晚安,

你半裸着,在灯前,

低下头去祈祷;

在这不安的灵魂

寄托给深夜的时刻;

当你摘下睡帽,

往床底下瞧;

当你全家在你周围

都已沉睡;

啊,蓓比塔①,可爱的姑娘,

我亲爱的人儿,究竟是什么呢,你在沉思默想?

谁知道呢? 也许是那

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翁;

也许是那一切希望所猜想的,

而却被事实否定了的事情;

也许是想着那些

只能引起人愁怅的高山;

也许是西班牙的成双成对的情侣,

也许是糖果,也许是如意郎君;

也许是想着那温柔的衷心之谈,

它来自一颗像你的心一样的天真心田;

想着那跳舞的音乐,想着你的衣衫,

也许是想着我,——也许是空无一念。

(陈澄莱 冯钟璞 译)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1810—1857)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出身于巴黎一个贵族世家。自小聪颖并爱好文学。14岁即开始写诗,18岁参加了以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社,并被誉为“浪漫主义神童”。20岁发表第一本诗集《西班牙与意大利的故事》,从此一举成名,在诗坛上确立了他诗人的地位。第二部诗集《椅中景观》的发表,又引起轰动。从此他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长诗《洛拉》的发表,显示了诗人艺术才华的成熟。1833年,诗人结识了乔治·桑后,在时好时坏的感情纠葛中度过了两个年头,彻底分手于1835年。1852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从此再也没提笔。1857年,诗人在孤独贫困中死去。著名诗作还有《四夜歌》及《回忆》等。

本诗写在1831年,是诗人前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只有21岁,这时期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情调明媚艳丽,音韵轻柔俏佻,充满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和丰富的想象力,风格明快欢畅。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纯正的爱情不仅是诗人描写的中心,而且也是他追求的目标。诗人认为,爱充满了柔情,充满了欢乐,只要拥有了爱情,人们就可超然物外,忘掉尘世的一切烦愁。在诗中,缪塞常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出青年男女萌动于心灵深处的爱恋之情。这种萌动有时表现为多愁善感,有时表现为异想天开,有时表现为与恋人间的娓娓而谈,但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不同心态,都充分显示出由男女之爱联结而产生的千般柔情与万般蜜意,所以从哪个侧面去描写男欢女爱,我们都可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呼唤。

这首诗是由“我”写给蓓芭的。全诗通过对蓓芭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揭示出她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心情:对爱的迷茫,对爱的困惑,对爱的向往和渴求,将一个纯情少女处在初恋中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诗的第一节开头就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出蓓芭的神态。这时“夜已来到”,而且“你母亲已向你道过晚安”,已是该上床安睡的时分,少女也正在做着祈祷,祈求上帝给她带来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夜晚。从空间上看,蓓芭这时独自一人在自己的卧室里“半裸着,在灯前”。灯光摇曳,为这宁静的夜晚凭添了几分静谧、安详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她是能够把自己“寄托给深夜”的,能平静地进入温馨的梦乡。

但是,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诗的第二节开头就告诉我们:在这宁静的深夜,她的“灵魂”却是极度的“不安”,她不但“摘下睡帽”,不想立刻安睡,而且一双不安而带企盼的眼睛直“往床底下瞧”。很显然,在这个“床底下”一定潜藏着使她“灵魂”“不安”的东西。那么,究竟是什么?诗人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给了读者一片想象和联想的天空,让读者想象的翅膀在这天空中自由飞翔。

诗的第三节,诗人极力渲染,强调了这时静夜的气氛:“你全家在你周围”“都已沉睡”,来反衬出少女内心的“不安”是不同寻常的了,所以,诗人在此,就直接发问:“可爱的姑娘”,“究竟是什么呢”?使你如此不安,使你“沉思默想”?

诗的四、五、六节里,诗人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给读者提供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联想。诗人在这三节诗中用了许多个“也许”进行假设,通过多种假设,揭示出少女蓓芭在内心世界里贮满了对爱的向往和渴求:她在“沉思默想”中用缕缕情丝编织着爱的美丽和爱的浪漫:象“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翁”在深夜时分,恋人突然从她的床底下钻了出来,与她幽会——因而蓓芭也许就是在企盼着这个场面的出现,当然,这既是一个由“一切希望所猜想的”幻觉,又是“被事实否定了的事情”。但少女的初恋情思无法遏止。她要在这些多采丰富的联想中继续编织出美妙的梦境。

19世纪初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中,曾经描写过比利牛斯山南麓西班牙的那些成双成对情侣们的火一般的爱恋。诗人借此描写了蓓芭此时“沉思默想”着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翻越“引人愁怅的高山”去那里观光,或者是欢度蜜月,这该是多么浪漫,又多么欣羡的乐事呀!

也许蓓芭这时的“沉思默想”是在回忆起一次平常的舞会,她在那次舞会上穿着一件引人注目的衣衫;或者是他和她一次“温柔衷心之谈”,蓓芭这颗少女之心是天真的,她心中的他同样也是有着一个“天真心田”。这里既没有强烈的情欲,也没有炽热的爱的烈焰,有的只是少男少女间纯正诚挚的思念。当然。诗人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读者关键性的一点;蓓芭这时正在“想着我”,“也许是空无一念”。

《给蓓芭》全诗六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三节是第一部分,重在展现蓓芭的外在行为与神态,后三节是第二部分,着力挖掘蓓芭内心深处。第三节诗则是由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的过渡。诗人在第一部分中对人物外在行为动作的描写,以小幅度的描写手法,把这个情动于中的少女的性格特点与其神志栩栩如生地衬托了出来,显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内蕴,同时又与第二部分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层次的剖析相谐调,形成了人物的内心与外表完美统一的人性美。蓓芭毕竟还是一个处在其母监护之下的少女。所以,一方面,她的思绪似乎是杂乱无序的,既有“愁怅的高山”,又有“西班牙成双成对的情侣”,还有“糖果”与“如意郎君”,这些物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可这些物与人全都影印在初恋女心灵的屏幕上,就被点化组合成一幅奇特的图景,惟妙惟肖地反映出这位初恋少女被缕缕情丝搅乱了思绪后的恍惚不安,她在向往爱的欢乐时,还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另一方面,尽管爱情之神已经敲响了她心灵的门扉,尽管她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但也只能在憧憬中去品尝爱的滋味,从自己编织起的青春幻梦中去得到温存。也就是在这种丰富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里,让人看到,既有偷情的愉悦,又有爱情的快乐和相悦的欢欣。这三个层次的情爱交织成了一曲美妙和谐的爱的交响乐、情的三重奏。在这种爱的旋律中,诗人自己的感情不断从心底流淌到笔端,因而使人难以分清,诗中所写究竟是抒情主人公“我”在思念少女蓓芭呢,还是少女蓓芭在思念着“我”。这种独具的抒情效果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正是诗人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这首诗虽发表在160多年之前,可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受到一种青春的激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名著简介 ·外国爱情诗歌 ·外国诗歌 ·影视赏析 ·地狱 ·权力的游戏 ·列王的纷争 ·冰雨的风暴 ·群鸦的盛宴 ·魔龙的狂舞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