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宋词典故
目录
位置:主页 > 宋词 > 宋词典故 >

宋词典故《易水寒》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宋词典故·易水寒

【出典】 见“壮士悲歌”条。

【释义】 战国末燕国太子丹为了抵御秦国的兼并战争,派荆轲刺秦王。临行,送轲至易水。荆轲决心牺牲,高歌作别,其词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句。后世常用此典表示抵御强暴或表达悲壮感情。

【例句】 ①但易水歌传,子山赋在、青史名留。(朱敦儒《木兰花慢·和师厚和司马文季虏中作》837)这里“易水歌”指“司马文季”在被俘中所写作的表达悲愤感情的诗歌。②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减字木兰花·绍兴乙丑大雪行鄱阳道中》958)作者在江西“鄱阳道中”遇到大雪,因而想到被掳到北方的宋徽宗与宋钦宗。“易水”在当时金人中都(今河北)附近,故而用“易水寒”之典。其意双关,一方面表现北地之寒,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以强暴为立国之本的金国的痛恨。③一封清诏下金銮,临遣讲邻欢。谁问火云挥汗,要看易水摇寒。(曹勋《朝中措》[一封清诏下金銮]1229)作者被遣出使金国,正值“火云挥汗”的夏日,但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可“障狂澜”的壮士,故用“易水寒”之典,以表达壮怀。④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1914)作者用历史上几个带有悲愤气氛的离别的故事以表现他与“茂嘉十二弟”的伤别之情,故用及荆轲壮别之典。⑤恨前此、燕丹计早,荆庆才疏、易水衣冠,总成尘土。(赵文《莺啼序·有感》3324)作者为南宋遗民,宋亡于强暴之元朝,词中化用本典对荆轲刺秦王不成而深致感慨。⑥易水风寒,壮士悲歌,关山万里离别。(赵文《疏影·道士朱复古善弹琴……》3324)这里用“易水寒”之典以形容朱复古琴声之悲凉,并反映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赏析 ·宋词经典名篇 ·苏轼 ·辛弃疾 ·宋词典故 ·魏了翁 ·刘辰翁 ·吴文英 ·赵长卿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