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目录
位置:主页 > 史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曹操的陵墓在何方?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他病逝于洛,终年66岁。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生前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今河北临漳一带)地安葬。

关于曹陵墓的确切地点,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难解之谜。据《魏书。武帝纪。终令》记载:“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在他生前就已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

东边西门豹祠,是邺地百姓为纪念战国时投巫入河、除暴安良的西门豹而建造的。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不仅如此,就连安、磁州境内,亦有西门豹祠。因此,要考证曹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时的邺都三台村一带西门豹祠的确切之处。后世仅依据晋朝陆机《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多认为曹墓就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有没有比它更早的呢?“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与“葬于邺之西岗上”,虽同用一个“西”字,但实际地点则大相径庭!如果将《终令》与《遗令》细细对照分析,就可看出后者有多处纰缪。为此,历史上曾有学者认为,引自陆机《吊魏武帝文》中的曹遗令,可能有诈。(见梁章钜《三国志旁证》)

又,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杨奂《山陵杂记》所载,曹死后,恐后人发掘其陵墓,乃设72疑冢,使人真伪难辨,疑冢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至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到实地对疑冢作过考证,结果都一无所获。宋朝范成大《七十二冢》云:疑冢在讲武城外,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认为,72冢,其中必定有一座葬有曹体。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1984年8月,笔者专程到临漳县古邺地,对疑冢作了实地踏勘。据临漳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晚清年间,因闹饥荒,民盗发疑冢,冢内皆有骨,一为齐王陵,一为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王湜墓。一碑额题曰“公主为齐王四妹”。民国初,经人盗掘的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其中有魏故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州刺史安丰王妃冯氏墓,魏兰陵郡开国吴郡王墓,齐太祖献武皇帝第八子高湜,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云州刺史景公等墓。史家认为,72疑冢可能是曹生前所设,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命妇则是“坐享其成”了。然而,曹的真墓也始终莫得其所,使诗人、学者纷纷堕其云雾,发出“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的慨叹。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陵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漳河河底。其论据为,魏文帝《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佐证此说。其文云:“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腐也。”

此事近乎传奇,故不足信。又,笔者在临漳期间,曾听濮文管会同志介绍,1983年9月,当地社员在漳河大桥河挖沙时,挖到过银元宝及银锹。近承临漳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函示,漳河桥下出土的元宝、银锹,是明代皇家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魏墓葬无关。再说,曹生前多次明言,不主张厚葬,曹丕、曹植的诗文中也都有“主薄葬”之说。

总之,集诸家言论观之,千百年来,人们对曹陵墓的考证仅能因袭旧说,作大面积概论,谁也无法指出其具体的地点。

(徐作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明太祖实录 ·清宫史话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汉朝历史导读 ·秦前历史导读 ·鲜卑帝国传奇 ·太平天国 ·续资治通鉴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