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目录
位置:主页 > 史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姜太公故里今何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西周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尚,《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他:师尚父、太公望、齐太公、吕尚、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子牙。他协助武王伐纣,出色地指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牧野大战,东同志肯定这场战争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见《别了,司徒雷登》)。他的高超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连孙武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孙子兵法。用间》说:“昔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意思是说周的兴盛强大,正是吕牙辅佐的结果。关于姜尚的身世、遭遇、武功,先秦的许多古籍记载很多,但多是扑朔迷离,使人难辨是非。屈原在《天问》里就提出“师望在肆昌何识”的疑问。比如,他究竟是哪里人呢?《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战国策》说他是“齐之逐夫”,真是越说越糊涂。1983年9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同志陪同日本东京一个杂志社的外宾,专程到河南汲县访问太公的故里。因为己故日本作家幸田露伴写了一本书,说“汲县是太公的故乡”。

关于姜太公是“汲县人”的说法,最先提出来的是汉代会稽太守杜宣和河内郡汲县令崔瑗。《水经注》载:“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其次,《汲冢书》载有太公为“魏之汲邑人”之说。战国时,汲县属魏国汲邑。根据《晋书。束晰传》记载,西晋太康二年(或言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读音否彪)在城西南15里汲城村盗发魏襄王墓(或言魏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漆书蝌蚪字。所记始黄帝终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史事,是襄王未卒之时,魏国史臣纂录古志及其国书,以供襄王检阅而传世的,故而称为魏国的《史记》。这些竹简书,世传为《汲冢书》。司马迁写《史记》在公元前104年,《汲冢书》出土在公元281年。已经埋藏了五六百年的《汲冢书》载有太公为“魏之汲邑人”之说,当较司马迁之“东海上人”之说早近二百年。因此,《汲冢书》出土的第九年,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汲令卢无忌立碑铭录了“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一说。详细情况见《金石萃编》卷二十五《齐太公吕望表》。此碑原置于汲县太公庙内,现碑刻已毁,仅存拓片可以佐证。

到了宋代,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当时汲县属河内郡)清代经学大师武亿在《金石三跋》中,对太公的桑梓故里也断言:“则汲固其邑里,海曲乃流寓耳。”《卫辉府志》卷二十七云:“周太公望吕尚汲人。”其他,《汲县志》和《汲县今志》均有相似的记述。历史上,可能一些人混淆了太公的故里和游寓,才造成了误差。《战国策。秦策五》里的姚贾说太公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棘津之雠(售)不庸“。意思是说,太公事文王之前,曾经是被商朝战败的一个部落的首领,是朝歌(今河南淇县)无用的屠夫,棘津人,得不到任用。”棘津“,《读史方舆纪要》载:”在汲县南七里。“太公不被殷商所用,他只好宰牛,给人家当伙计。当他听到西伯的政德以后,便高兴地”辞棘津,西入渭,其亦知文王之所以兴矣“。(《路史。太公舟人说》)太公离开自己的故乡,西至陕西渭水渔钓。在渭水边,与西伯文王一见如故,后为文王所用。《考订竹书纪年。殷商纪》说:”(文王)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有鉴于此,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齐太公世家》时,以历史的科学态度,不囿于自己的一说,而是博采众闻,指出了几种可能,在文内特别加了两段“或曰”的话:“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这些话,与《孟子。离娄》、《尚书。大传》二书中所云:太公是为了避纣而“迁居”东海的说法颇为一致。所谓太公是“东海上人”,显然,那是流寓到东海上了,很可能汲县才是他的真正故乡。汲县至今尚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阁和太公故里吕村。另有东汉崔瑗《太公庙碑》、西晋卢无忌《齐太公吕望表》碑、北魏武定年间穆子容《重修太公庙碑》等文物,这些碑刻均有“太公汲邑人”的记述。

可是,历史上一些著名学者并不苟同此说,元好问的弟子、元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恽(号秋涧),在《秋涧先生大全集》中说,太公为汲县之冠冕,“不免流于附会而已”。显然,不同意汲县是太公的故里。清朝著

名考据家阎若璩在所著《四书释地续》中也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而《博物志。注》与阎氏之说吻合:“海曲县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吕,即莒,今为山东沂州之地。《太平寰宇记》二十三卷《沂州》说:“领临沂、沂水、费县、承县、新泰,东西三百里,南北三百七十五里。”所涉史志,均无太公的记述。

然而,王恽和阎若璩的论据从目前国内的有关文献还查不到丝毫的线索。因此,“海曲”之说(即“东吕乡”之说)遭到了清朝著名学者武亿的批驳。武亿在《金石三跋》金石一跋、卷之第三《晋卢无忌建大公表》中进一步阐述:“考之《四书释地》,以后汉琅玡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云,太公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则当日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余谓不然。

《水经注》言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生于汲,旧居犹存。杜宣所征去古未远,当得其实,而太公既居是土,追近朝歌之墟,不堪其困,然后避居于东,则汲固其邑里,海曲乃流寓耳。碑溯其始,而阎氏所著《四书释地续》辄诋为误,不亦甚钦!“所以,《孟子。尽心》说:”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说明东海之地是太公避纣的”游寓“。汲县究竟是不是太公的故乡?有待进一步考证。

(耿玉儒)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明太祖实录 ·清宫史话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汉朝历史导读 ·秦前历史导读 ·鲜卑帝国传奇 ·太平天国 ·续资治通鉴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