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古书房 · 西游真诠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典小说 > 神魔志怪 > 西游真诠 >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悟一子曰:二童子盗天宝而作魔,则五宝转为五贼;孙大圣盗天宝而伏魔,则五贼转为五宝。同一天宝,同一盗机,而邪正判然,顾在修炼与不修炼之辨耳。

金、木、水、火、土,天之宝也,即人之宝;天之性也,即人之性。偏施其性,而互为欺克,则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木以金为贼,金以火力贼。各贼其贼,各性其性,而失其正性矣。和合其性,而互为相生,则金生水,水中之真阳又能生金之阴,金之阴反能生木之阳,金木交并而为宝;木生火,火中之真阴又能生木之阳,木之阳反能生水之阴,水火既济而为宝。交为子母,迭作夫妻,而共获其宝矣。此之谓攒簇五行,逆修造化,即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是也。

五色石者,土也。修炼之法,全藉意土。土无定位,而分配四季,寄体中宫;火藉之而不焰,水藉之而不泛,金藉之而长存,木籍之而不凋。故《悟真》曰:“五行四象全藉土。”金、木、水、火,住于四隅,以土论之,为外道;土居中宫,以金、木、水、火论之,为心猿。外道施威者,偏施其性,非金丹之正法也,故欺正性;心猿获宝者,收获其宝,得金丹之正道也,故伏邪魔。提纲二语,极为明显。读者强泥心猿为人心,浅窥外道为邪魔,失其旨矣。首冠一诗云“本性圆明道自通”,一语了彻全旨。又云:“清浊几番随运转,贞元劫数任西东。”正明五行反覆转运,生生之妙也。故曰:“此时暗合孙大圣的妙道。”

大圣又称“行者孙”,名无定名,上下左右,颠倒靡常,而总一行者;即上无定位,而总一土。道体固如是也。前幌金绳亦土,惟恍惚无定,而大圣得以纯钢之真金收之。因得此真宝,入葫芦而不化,以土能息炎也;因得此真宝,旋得此葫芦,以火遇土而归状也;因得此真宝,施得玉净瓶,以水见土而混一也;因得此真宝,尽得芭蕉扇、七星剑,以金木遇土而交并也;因得此真宝,反装银角、金角,金银遇土而返本也。

篇首故劈提大圣“自得了那魔真宝”一句,承上起下,以明金绳为坤女真土之宝也。此仙家修炼逆制之妙,比之女娲氏以坤地补乾天,同一事理。天为至阳,而阳中有真阴,故天一生水而下润;坤为至阴,而阴中有真阳,故地二生火而上炎。乾男坤女亦然。太上道祖以坤宫之阳,补乾宫之缺,开示万世。所称“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为盛丹之至宝,不可不知。据理而推,原有雌雄两个,但雄里雌为假,雌里雄为真。雌不能装者,假不能成丹也;雄能装者,真能成丹也。

“底儿朝天,口儿朝地”,颠倒呼应之理也。装银角而摇响,乃白金入于火宫,化为一气;即“掇来归一处,化作一泓水”是也。其进本“周易文王、孔子圣人”诸其人,仙师时借发课一段,以明其原耳。银角装入葫芦而化,非受死也,魔归真性,乃是受生。八戒道:“莫哭,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却非耍语。作丹之法,先制白金以为丹头,而巽风配火正在此时。火非凡火,紫炭之吹嘘,乃五行自然之运用持设。

老魔心中大怒一段,以明火功之候。置净瓶于不用而用扇、剑者,巽风震木雷出地奋之象。“望南方丙丁一扇,只见地上出火,烈焰飞腾,熯天炽地”,进阳火之候也。“大圣避火,入莲花洞取羊脂玉净瓶;老魔退状石案,昏昏默默睡着;大圣静悄悄潜拔芭蕉扇”,退阴符之候也。妙在词内“致令金火不相投,五行错乱伤和气”二语。读者谓金角为金,心猿为火,金、火争战,克制之常理也。不知申猴藏金水,金角坐木火;水有生金之气,火有生木之气;金木有交并之气,木火有既济之气。金水交而水火济,如金木不交,则金火不投,而“五行错乱伤和气”矣。修丹之士,谁要金火相投。金火一投,五行自簇也。

“老魔战败,径往西南上投压龙洞而去”,从生我处求生,指“西南得朋”之义,故得狐阿七之助;“狐阿七合一,径投东北而来”,从死我处反本,指“东北丧朋”之义,故遭猪八戒之钯。阳火阴符俱尽,金角自当归原。大圣解下净瓶,罩定老魔,叫声“金角”,应声装去。呼吸相通,不烦心力;“收了七星剑,扫净诸邪”,俱用真土之意。而出其不意,自然天机,非由强制,此正金火相投而不伤和气也。

太上化瞽者,索还五宝,说出被盗之由,曰:“非此,不成正果。”言不见此五贼,则如瞽者;能索还此五宝,则成在果。化贼为宝而备历艰难,乃修道者必有之事,太上何预焉!“葫芦、净瓶内倒出两股仙气,仍化为金银二童子。”归性还元,总是一金。正是“缥缈同归兜率宫,逍遥直上大罗天。”金丹作用之妙如此。有志之士,急须向平顶山莲花洞寻讨个中消息。然则金葫芦之宝,金角所主,何以反装银角?玉净瓶之宝,银角所主,何以反装金角?金装银,真雄化假雌,结丹之颠倒;玉装金,假雌化真雄,脱胎之颠倒。噫!天机泄发殆尽。

尝读西儒利玛窦先生《天地形说》:天体,一大圆也,地定居于中。上下四旁皆人物,而脚心与脚心相对。盖天气清而升,地质浊而沉。四围皆天,则地自不得不定居于中。以至中之处,为至下之处,故人物无不得中而立。此阐尧、舜、羲和以来所未发,真卓越千古!历法于地心起数,因之而无敝,皆由心之灵明神悟所至,非心包天地之外乎?人固有装天地之葫芦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推荐阅读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文白对照 ·聊斋志异白话文 ·封神演义 ·山海经 ·山海经白话文 ·济公全传 ·幻中游 ·东游记 ·蕉叶帕
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经部|史书|子部|辞赋|元曲